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木铎智库
观点 | 柳斌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建设高质量出版强国
发布时间:2024-02-27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的文化建设,无疑是最美丽的风景。这一年我们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年我们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生产了大量传承中华文明、深化两个“结合”、体现“三个面向”、助力创造美好生活和发展人类共同现代化的文化精品力作和智融艺术的经典;尤其重要的是,这一年我们正式确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使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有了系统化的思想武器和科学化的行动指南。


就出版行业来说,这一年也是“高光”时期,主题出版和“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出版工程顺利实施,精品力作大批推出;因疫情而中断的线下书展书市,全部得到恢复,图书订货会、全国书市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迅速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北京、上海、南方、天府等地方区域书展办得风生水起,更具地域特色;全民阅读继续深入开展,各种读书平台和各类大众阅读场服务质量提升,农家书屋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阵地正在转型升级,书香社会氛围更浓;出版产业不断发展壮大,50多家上市出版传媒企业稳居股市优质板块,数字出版增速达到30%,在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中增长最快;出版走出去,继续强势,习近平著作外文发行五大洲,图书贸易和版权输出稳步复苏,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得到扩大。正如习近平同志概括的那样:“2023年,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作为出版行业的老同志,我对出版战线的奋斗者表示崇高敬意,祝贺你们取得新成绩,盼望你们拓展新希望。


下面我就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建设高质量出版强国这个问题讲三点思考。


1

用习近平文化思想

统领高质量出版强国建设


去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对馆藏的历代各种载体的版本表达了崇高敬意和深情珍惜,明确指出这些珍贵版本就是中华文明的记录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使当代出版人感到自豪并认识了出版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此后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这又使出版人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文化责任,创造当代有价值的版本就是创造时代文明。到了10月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诞生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新成果。这一成果是新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路标。


作为文化根脉和文化建设的基业,出版行业深刻领悟到这一思想的真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观,是谱写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和担当文化建设新使命的精神武器和科学指南。出版行业要把这一思想的学习贯彻作为2024年的首要任务,把其中重要内容融入出版全过程,使之在出版行业深入落地生根、见之行动。例如:


要勇于担当一个使命: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品,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要落实两个结合”,在出版内容上要切实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要突出三个面向,无论是理论、科学、文学、艺术作品,都要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回答人类文明超越时期的共同关切,提高中华文明引领力。


要坚定四个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历史上有外族入侵、改朝换代、政权更迭,但文化始终是一统血脉。


要围绕五个重点“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文化强国。


要坚持六个根本性原则,不断推动出版行业的现代化建设:

1、坚持党对出版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坚持落实意识形态的责任制;

4、坚持守正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坚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6、坚持文化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战略。


这就是说,我们要明确坚守什么、改变什么、创新什么,始终保持文化定力。


2

以中国式出版现代化

建设高质量出版强国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任务,涵盖了走上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实践的各行各业,当然包括了作为文化基业的出版业。当我们说到文化立心、立命、立德、立魂的不朽作用时,自然就想到了赓续文化血脉、传承历史文明、留住人类记忆的巨著经典,书籍永远是攀登人类文明巅峰的阶梯,是点亮人类心灵的灯塔。所以,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版实践,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出版强国,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赓续中华文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进其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在深化“两个结合中,书写中国当代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和奋斗故事,创造我们时代的新文化、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


一切现代化关键是人,我们必须要着眼于14亿人口自身的现代化,依他们的不同需求和阅读水平立选题、作决策、办出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观落实在行动上,不断为各类读者提供修心、养性、传承、创新、生产,生活、兴业、治世的精品力作。


出版既能推动精神文明,也能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也要重视人的科学技术素养的提升,让人们精神发育和技能的成长相辅相成,造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者。这就需要出版者既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也需要传播前沿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人类历史前进的火车头,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真理。


生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亮点,我们必须牢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大力出版人和自然相互关系的好作品,传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让人们从小就懂得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向往美好生态环境的道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思想,敬畏大自然的力量。


现代化是当代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我们必须关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既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助力全球发展的现代化;也要加强文明互鉴,介绍各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推动人类交流合作,共同实现现代化,建设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本身就有高质量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认真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实质,在出版行业充实中国式现代化的质的规定性,以中国式的出版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出版强国建设的新实践。高质量出版强国和出版强国是有差别的。出版强国主要是比较出版企业规模、出版经济总量和出版产品的品种、数量、市场、销售、服务、效果的统计数据和国际排位。而高质量出版强国不仅有以上数据的规定性,更注重质的规定性,比如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等,也就是全球传播“效能”的评价。因为从数量上比,世界其他国家多是人口少、规模小,我们已经很强,但从传播力和话语权比,我们的影响力显然未能达到主导地位,还没有站到文化传播制高点上。这就是我们出版业奋斗的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就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出版强国主要是立足于我国的出版现实——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出版业,对未来出版更上一层楼提出的目标:包括了出版内容的高质量,引领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前进方向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开拓;出版业态的高质量,融合印刷文明、电子文明、数字文明三代迭加,形成以智能出版为核心的新型出版业态;出版供给平台的高质量,全天候推送出版物或出版内容数据,让读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读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内容和文化信息;出版服务的高质量,不分城乡和地域,各种阅读空间全覆盖,各种阅读资源全开放,各种阅读服务能跟上,人在哪里阅读场就在哪里;全民阅读高质量,让全体人民真正把阅读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书香氛围满神州。做到这些,我们就实现了建设高质量出版强国的目标。


3

用实干兴业的精神

建设高质量出版强国


出版是个实体行业,不是靠讲空话、大话、假话能立起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传世经典都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的精品,是文化不朽的标志。也就是说出版业要靠作者、编辑、出版、发行、服务、读者共同的创造和阅读,才能完成文化创造、知识积累的出版价值和传承价值。去年法兰克福书展上,最热门的话题是人工智能对于出版业的挑战。其实,机器永远代替不了人的精神创造。出版业需要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情怀和打造精品力作的真功夫。目前更需要练好自己的真本事、硬功夫:


一是以“两个结合”解放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转换叙事方式,以“三个面向”重构中国故事体系,以“三大倡议”为精神内涵,创作和出版具有传承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的主题阅读作品,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主自立自信自强,回答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和中国之问、世界之问,进而能出一批哲学、文学、科学和艺术学方面的世界性大作品,引领人类文明。


二是以深度融合为方向,加快业态创新,尽快解决由体制障碍造成的“相加”和“嫁接”合作模式,要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使印刷出版、电子出版、互联网出版、数字出版和智能出版深度融合,创造出版新业态、新产品,满足各种阅读场和阅读空间的供给。


三是以数字化为主导建设出版新平台。出版的数字化基建严重滞后,出版业完全受制于商业平台,造成产业链断裂,内容价值削弱是致命的硬伤。必须加快内容数字化、知识库、数据库、数字平台、智能转换平台这些技术硬件和支撑体系的建设,以应对业外高技术商业力量的冲击。


四是加快研制智能出版系统,以增强我们智能出版的竞争力。人工智能出版已经遍及全球,机器智能出版也已实验成功,但是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类的出版。因为支持智能的是人类既有的数据库,而在未知和创新方面,人类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智能出版的能力和效率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必须研制、使用、训练智能出版机器人,为我们出版强国增添新生力量。


五是大力建设数字出版服务平台,改造现有的发行服务系统,占领一切阅读新空间。阅读是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转变的,移动设备助长了数字快阅读,流动性提升了听书的比例,而多功能阅读空间则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和休闲读书兴趣,我们必须紧盯各类人群阅读场的转变及其特点,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服务。出版的目的是记忆和阅读,一切服务都要立足留住记忆,方便阅读。出版的两个效益只能在阅读中实现,所以我们要把高质量的阅读服务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出版的生命力所在。


作者 | 柳斌杰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来源 | 出版进化论 公众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