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木铎智库
报告 | 编辑职业压力 :现状、来源与调适建议
发布时间:2023-06-0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编辑工作是重要的文化生产工作,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等特征,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1]。编辑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出版机构转企改制后,编辑队伍不仅承担着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任务,也是出版机构经济效益的主要实现者。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文化出版工作更加重视,读者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期待日益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编辑面临的职业压力日益凸显,因此,编辑队伍职业压力的认知和调适应该引起管理部门和行业机构的充分重视。




研究背景


编辑职业压力是指与编辑工作有关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所导致的编辑个体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失衡反应[2]。它可以提升编辑工作效率,也会对编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生存状态以及组织绩效和人员稳定等产生消极影响。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编辑的职业压力问题尚未引起从业者和研究人员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与教师、医生等其他行业相比,研究成果数量偏少。


目前中国知网收录的与“编辑职业压力”相关的研究论文,从研究对象来看,既有着眼于一般意义上的“编辑”职业压力的研究,如《关于中国编辑职业压力源的研究》,也有关注“高校学报编辑”“科技期刊编辑”“青年编辑”“女性编辑”等部分群体的职业压力的研究,如《转型期高校科技期刊中年女性编辑的压力源调查分析》[3]、《我国高校校报编辑工作压力量表编制》[4]、《高荣誉地位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心理压力调查及分析:以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视角》[5]、《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压力成因及应对方法》[6]等。这些研究成果从研究主题的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压力源”“压力管理”“心理压力”“职业倦怠”及压力的应对调适等方面。从研究关注的背景来看,“转企改制”“数字环境”是重要的关注点。


上述研究成果虽然从多角度对编辑职业压力进行了剖析和研究,但对于编辑整体职业压力现状、来源和调适方式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力求科学、真实地呈现调查结果。

2.1 问卷调查法

本文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出版人职业生存现状调查”(2019—2020)项目的成果之一,所使用的问卷数据全部来自该调查。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工作量和工作时间、薪酬福利、职业成长、职业选择、压力调查 6 部分 54 题,通过“木铎书声”等以出版从业人员为主要用户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渠道发布,共收到 3732 份有效问卷,其中“编辑”岗位的样本问卷 3049 份。本研究统计数据的分析软件为 SPSS25.0。

2.2 访谈法

为进一步调研编辑职业压力现状和缓解途径,作者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相关信息设计了半结构化访谈提纲,通过编辑微信社群招募选择访谈对象。访谈对象的筛选标准有三条 :

编辑岗位员工,感觉工作压力比较大,愿意分享工作感受。


从业地区因素在选择访谈对象时未予以考虑。访谈方式为书面访谈加电话访谈。从2021年2月1日到 2021年2月7日,共计访谈15人。访谈人员基本信息见表1(按照访谈顺序排列),其中从业年限最短为1.5年、最长为 22年,从业6~10年的占 40%。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640.png            

2.3 测量指标

对于调查问卷中有关压力的量化指标,设定0—10级量表,从0到10压力逐渐增大,5为“一般”,0 为极弱,10 为极强。

研究发现

3.1 编辑职业压力现状

数据显示编辑样本职业压力均值为6.56,比中值5高出31.2%,属于中等偏上。从压力数值的众数指标来看,选择压力程度为7的编辑人数最多,共有624人,占20.5%。压力程度为5及以上的编辑人数累计2711人,占88.9%(见图1),可见,近九成的样本在实际工作中感觉压力明显偏大。从压力分值的中位数(7)、众数(7)、标准差(1.953)、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5,下四分位数8)指标来看,压力值数据比较集中,离散程度偏弱,说明调查样本对压力的感受差异较小。

640 (1).png            

图1  编辑职业压力值分布


编辑性别与职业压力。

编辑以女性居多,样本中女性占 72.8%。独立样本 t 检验的结果(t=-0.325,p=0.745 > 0.05)显示,虽然出版行业编辑性别比例悬殊,但性别之间的压力均值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即男性编辑和女性编辑对职业压力的感知没有明显的差异。

编辑年龄与职业压力。

从问卷样本的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占54.4%,36~45岁的占32.7%,超过55岁的仅占2.3%。其中,36~45岁年龄段的编辑职业压力值最大。该年龄段编辑正处在为事业奋力拼搏的年纪,上进心强烈、精力充沛,希望通过晋升成为管理者或业务专家,是行业和单位的主力军,加之婚恋、子女等家庭因素,成为编辑中职业压力最大的群体。超过55岁的编辑样本压力值最低,这一年龄段的从业者一般都面临退休,或者是退休返聘,从事质检、审稿、校对工作居多。25岁以下的编辑刚入门尚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压力值较低,同时上进心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抗压动力。

编辑职称与职业压力。

编辑职称的评审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牵头开展,主要面向出版社、报刊社等机构现职岗位从事编辑工作并取得责任编辑证的人员,包括美术编辑、数字编辑、技术编辑。部分高校、部委、行业协会出版机构的编辑从业者、在转企改制之前留有“老身份”的编辑按照其所在机构的性质开展职称申报和评定。上述两种职称评审一般未涵盖民营文化机构的编辑从业者。


编辑职称分为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和编审四个层级。从本次问卷调查样本来看,中级职称编辑占比最多,为46.7%,其次为无职称编辑,占24.4%。研究发现,助理编辑的职业压力最小,可能是因为助理编辑不具备责任编辑的资质,主要从事辅助性编辑工作,不用独立承担书稿责任编辑的压力,且出版单位对其工作要求相对较低。


随着职称提升,职业压力逐渐增加,副编审达到最高点。副编审在单位一般是业务骨干,除了完成自己的书稿项目,还相应地承担着大部分复审、终审的工作,有的还需要承担行政管理工作,任务多、头绪杂、担子重,必然伴随着较大的工作压力。编审职业压力低于副编审,高于编辑职称的编辑。

编辑从业年限与职业压力。

调查样本中,63.7%的编辑从业年限在10年以下,入职5年及以下的新编辑占比将近四成。从压力均值来看,编辑的职业压力随着从业年限的增加呈现逐步增高然后回落的峰状分布规律。入职5年之内的新编辑压力较小,从业11~20年的编辑职业压力平均值达到峰值,为6.93,随后开始下降,从业年限超过30年后,临近职场退休,压力回落到最小(见图2)。


从业11~20年的编辑正处于职业上升期,在业务上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业务压力叠加行政上和职称上的晋升压力,导致这一群体压力偏大。从业年限超过30年的编辑职业压力最小,接近中值,这与他们深耕专业多年,工作经验丰富,职业晋升方面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或定型有关。

640 (2).png                              

图2  不同从业年限编辑职业压力均值

编辑单位性质与职业压力。

调查显示,从编辑所在单位性质与编辑职业压力的关系来看,出版社编辑的职业压力显著大于报刊社、民营公司和其他类型的出版机构。究其原因,与国家对图书的质检标准更高不无关系。


根据出版物质量管理规定相关文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即被视为不合格,而期刊、报纸的这一指标分别为超过万分之二和超过万分之三。不合格图书的责任编辑,2年内不得晋升职称;对1年内造成3种及以上图书不合格或连续2年造成图书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由省级出版管理部门注销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3年内不得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由此,出版社编辑的职业压力不可能不大。


此外,图书出版体量大、流程和环节多、出版周期长,需要沟通和协调的事务纷繁复杂,在这样的条件下要保证出版进度,对编辑的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是考验。部分报刊出版单位目前仍保留着事业编制,经营压力较小,且报刊和新媒体编辑无被注销编辑资格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自然压力也小。

编辑工作任务量与职业压力。

出版机构一般对文字编辑考核编辑加工量,对策划编辑和营销编辑考核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样本中,1713名文字编辑有加工稿件的任务,约 1/3 编辑(占比 29.7%)任务量分布在 200万字到 600万字之间,按照每本书30万字计算,大概是7~20本书稿的编校任务量。


对于编辑任务量的完成难度,62.3% 的编辑选择了6分及以上,28.5% 的编辑选择了8分及以上(见图3)。可见,对多数编辑来说,完成每年规定的任务量是有难度的。面对难以完成的任务量,编辑产生职业压力和焦虑就在所难免。

640 (3).png                              

图3  编辑对任务量完成难度的评价得分


随着出版机构深化改革,编辑岗位逐步细化,包括策划编辑、营销编辑、新媒体编辑等,他们的工作考核方式更多地倾向于目标考核,而非简单的数量考核。有1218名编辑没有具体任务量指标,占比将近 40%。

3.2编辑职业压力的来源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笔者从频率和平均值两个方面,分别选出排名前三的编辑职业压力来源主要因素(见图4 和表2),编制了《编辑职业压力访谈提纲》,对相关问题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从访谈的总体结果看,尽管编辑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但从业的精神状态普遍比较积极向上,都在积极适应并做出改变。


640 (4).png            

图4  编辑职业压力来源(按频率排序)

表2  编辑职业压力来源(按压力均值排序)(N=3049)640 (5).png


3.2.1 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


无论是从频率还是平均值角度,“工作量、工作难度大”均位于压力源首位,并在数值上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可见,这是目前编辑普遍感受相对强烈的压力源。


如前述,60%以上的编辑都有年度工作任务量,43.8%的编辑文字任务量超过200万字,甚至有近5%的编辑文字任务量超过1000万字。由于大部分出版物都有出版周期要求,编辑为了兼顾质量和效率,往往需要加班,这也导致编辑职业压力加大。据相关研究,82%的编辑有加班经历,55%的编辑每天至少加班一小时,一周加班时间超过5小时的编辑占47%[7]。同时,很多出版单位将工作量、利润和内容质量直接与薪酬绩效挂钩,更增加了编辑的职业压力。


编辑工作难度系数增大主要是因为传统出版业态受转企改制、融合出版、数字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出版企业在组织、流程、机制和技术上面临转型,但却缺乏规范有效的应对举措。访谈对象7谈到,由于部门重组,自己独立负责整本刊物的策划、组稿、编校、编务和一些行政事务,经常感到明显的压力。访谈对象12表示,曾经历过部门只有她和一位主任两人承担全年25本书的策划、组稿、寻找译者、双语审校、排版等编辑任务的情况。


此外,编辑被“赶鸭子上架”在淘宝、抖音等各类直播平台推广卖书,拍摄宣传图、制作短视频等,还有流量、转化率的考核压力。


行业人才流动加大、新人入职比例偏高,但是系统专业的培养培训体系尚未形成,是新编辑职业压力的主要成因。编辑的职责远非外行眼里的“剪刀加糨糊”“改改错别字”,而是一个门槛高、要求高的职业,不仅在知识上要求“杂且专”,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通常要经过三年以上专业训练才能胜任。


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入职不久就需要独当一面的职业挑战,再加上系统化业务培训针对性不强,新人入职大部分要靠自己领悟和摸索,需要独立面对很多不熟练的业务,这就增加了新编辑的惶恐与焦虑,导致其信心不足、职业压力增大。


3.2.2 质检严格

图片            


尽管从频率看,只有19.4%的编辑认为质检严格是主要压力源,但是从平均值来看,该项压力得分高达8.09分,位于压力源第二位。


也就是说,质检严格对于相关岗位编辑的影响更强烈。国家新闻出版署近年来对出版物质量常抓不懈,出版物质量检查活动受到各出版单位的重视。很多出版单位有专职的质检部门,承担本单位日常的出版物质检工作。


访谈对象2、3、4、5、8、9、12、13、15都表示感受到的质检压力非常明显。与报刊社编辑相比,出版社编辑的质检压力更大;相对于策划编辑、项目编辑,文稿编辑和责任编辑对质检压力的感受更明显。因为图书编校质量规定和处罚措施相对于报刊和新媒体出版物更为严格,特别是图书实行的是责任编辑负责制。


根据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出版单位制定的管理规定,质检不合格,责任编辑可能面临罚款、取消评优资格等处罚,严重时甚至可能被调离编辑岗位。


3.2.3 薪资福利待遇低


《出版人职业生存现状调查样本报告(2017—2018年度)》显示:

98.4%的出版人认为当前的薪酬不合理,51%的出版人表示薪酬福利低带来较大工作压力,46%的出版人因不满意薪酬待遇而想跳槽[8]


从满意度调查来看,出版从业者对薪酬福利现状的满意度平均分为4.82,低于中值5。《出版业薪酬福利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显示,2019—2020年度出版人每月平均税后收入主要分布在6000~10000元区间,年度税后收入在7万~12万元区间[9]。因此有38.9%的编辑认为薪资福利待遇低是工作的主要压力源,但在压力强度上,其得分平均值为7.51,居于各项压力源中间,由此可以推测,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不同层级的从业者之间,薪酬福利待遇可能存在较大差距。


访谈对象1、9、13谈到,其月薪只能保证基本生活费用,给生活带来的压力较大。这样的薪资水平不能给生活带来太多改善,要想挣得多,就需要加班多看稿子,才能赚出一些额外费用。访谈对象12和15认为,图书编辑这项工作,学历与收入非常不匹配,实习期工资两三千是常态,正式工作后收入也处于极低水平,每个月都达不到扣个税的标准。在北京一线城市生活,压力更加明显。访谈对象12说:

“这样让我养成了十分节俭的习惯,每个月收入的大部分都用来付房租,除了吃饭外,很少进行昂贵的娱乐活动或者购买奢侈衣物等。现在随着纸书成本的增长,编辑的薪水甚至都难以买太多书籍。同时,与从事其他行业的同学间差距逐渐拉大,同学聚会也很少参加。”


访谈对象15也表示和其他行业的同学比较薪资后,心里会产生不平衡感,同样的薪资,自己的工作量要比同学大很多。


在这种工作要求高、薪资收入低的困境中,编辑想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存状态,兼职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访谈对象3、4、6都提到了兼职的问题。访谈对象3今年36岁,既要赡养老人,还要抚育子女,跳槽转岗都不容易,但每天熬夜的结果是基本工资加绩效每月实际到手4000元出头,因此只能压缩开支,同时找些文字方面的兼职贴补家用。


兼职可以提高收入,减轻经济上的压力,但会占用编辑的部分精力和时间,考验编辑平衡主业和兼职工作的能力,间接地加大了职业压力。


3.2.4 晋升机会少

图片            


出版业内的晋升分为职务晋升和职称晋升两条路径。本次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编辑倾向于通过业务上的精进成为专家型人才(见图5)。但是出版机构目前的晋升机制和制度保障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有29%的编辑认为晋升机会少是主要的职业压力源。该项得分平均值为7.22,低于其他职业压力影响因素。这说明,虽然晋升机会少是编辑感受比较普遍的压力源,但影响的强度较小。


640 (6).png            

图5  编辑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选择


很多民营文化公司无法开展行业职称制度的评审。此次调查样本中共有563名民营出版企业的编辑,其中无职称者为324人,占民营编辑数量的57.5%(见图6)。


与之相比,出版社无职称的编辑共279人,仅占出版社编辑人数1724人的16.2%。虽然部分民营出版公司的编辑可以借助合作国有出版单位渠道通过职称考试取得助理编辑和编辑职称,但编审和副编审职称的晋升基本无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民营出版公司编辑跳槽频繁、离职率偏高的现状。


640 (7).png            

图6  民营公司和出版社编辑职称占比分布


在谈到晋升问题时,访谈对象1、3、7、12、13、14、15均认为在本单位晋升很难或者基本不可能。除了中层和高层人员较为稳定等现实因素外,还有评聘分离等体制机制性因素,也就是说,即使评上了相应的职称也无法被聘任。


很多单位缺少人才培养长远规划和制度,导致编辑无论是走管理路线还是业务路线都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论资排辈”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晋升名额的稀缺性也阻碍了编辑晋升的步伐。特别是在高校和部委出版机构,一些编辑走的还是主管部门的职称评审“老办法”,纳入高校和部委系统进行评聘,出版社或者报刊社在这些机构中大部分属于边缘部门,高级人才名额设置少、评选条件苛刻,竞争非常激烈。


访谈对象9已经是副编审职称,走的是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路线,在访谈中提到:

“对我来说,职称晋级压力还是蛮大的,不但有图书获奖和论文的要求,还有其他很多同事竞争的压力。”


3.2.5 身体健康问题突出

图片            


受长期伏案审读书稿、用眼过度、缺乏运动等工作特点的影响,编辑的职业健康隐患比较集中。根据问卷,困扰编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症是:颈椎、腰椎疾病(占76.6%),眼睛不好(占74.3%),肥胖(占30.6%)等(见图7)。这些病症已经影响到部分编辑的身心健康,给业务活动开展和职业发展带来干扰,从而加重了编辑的职业压力。


6.6%的编辑将身体健康问题列为带来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且该选项的平均值得分为8.02,强烈程度仅次于工作量、工作难度大和质检严格。


但目前这些身体健康问题并未引起出版单位的重视,很少有出版单位为编辑提供相应的缓解措施。如访谈对象14和15表示单位的体检不是每年都有,访谈对象3认为单位的体检过于形式主义,应针对编辑容易产生的病症安排体检项目。


640 (8).png            

图7  编辑的身体健康问题


3.2.6 其他影响因素


企业文化不好,自身能力不足,行业转型困难,通勤时间长,与作者、书店等的合作不畅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编辑职业压力。此外还有以下问题应该引起出版企业重视。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增加了编辑的职业压力。访谈对象13认为疫情影响与作者、审稿人的沟通,导致工作“前期进度很慢,都集中在后期,压力很大”。访谈对象15提到,疫情期间每个出版环节花费的时间都有所延长,各级领导的审批周期也比疫情发生之前要长,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比较明显,比如河北出现疫情,北京的印刷厂调不到河北的纸,原本15天的印制周期延长至一个月左右。但是任务量是固定的,为了保证出版进度,其他环节有延误的话只能编辑自己这边加快进度,否则就无法按时出版。


编辑的职业压力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访谈对象12曾因工作压力过大产生轻度抑郁、厌世和厌食倾向,希望行业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疏导机构或免费的心理咨询热线,可以为编辑提供相关压力排解的信息和方法。访谈对象7、11和13都表示从事编辑职业后有了强迫症的倾向,凡事都会多次仔细检查,否则不踏实。访谈对象13还谈到偶尔会有焦躁的情绪。

讨论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影响编辑职业压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外部环境与行业转型因素,如纸媒衰落、报纸杂志关停刊,纸质出版物销售困难,碎片化阅读对读者分流明显,出版物的发行量直线下降等。

其次是技术变革因素,如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与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对编辑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

最后是政策调整因素,如转企改制后,编辑既要注重社会效益的落实,又要完成单位分解的经济任务指标,两个效益指标如何有机统一仍然是普遍存在的挑战。

同时,出版机构市场化转型不彻底,企业管理低效,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内部管理无法适应外部市场变化的要求,外部市场压力多传导至一线编辑人员。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编辑普遍感觉力不从心,焦虑感严重,职业压力过大。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出版机构应该共同努力,为编辑从业队伍创造更好的从业环境,减轻编辑人员的职业压力。


首先,从制度层面上,建议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加强基层调研,深入了解当前编辑工作状态与压力现状,调整相关质量检查与考评制度,优化质量监控体系,适当缓解一线编辑职业压力。要重视责任分解制度的建立,从作者队伍、选题机制、编校流程、出版物印前审读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指导监控。要从政策机制上鼓励精品力作的生产,加大对创造社会效益的编辑的奖励力度,指导出版单位上级主办主管部门减轻对下属出版单位的经济指标考核和利润上缴任务,将出版单位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国家文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上,切实指导出版单位发展模式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

其次,从行业协会角度看,应该提高对编辑职业成长和身心健康的关爱支持。应积极开展编辑职业继续教育的培训,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对编辑新人的指导,搭建行业合作共享平台,组织不同出版机构进行业务交流,推广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案例和经验。应针对编辑职业健康问题开展关爱行动,制定出台行业指导意见,倡议出版机构推广员工强制休息和适时运动制度,为编辑提供有力的劳动保护。也可以联合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开展编辑职业相关病症的支持保障服务。

再次,出版机构应创设多样化的职业压力纾解渠道,建立编辑职业压力日常疏导长效机制,保障编辑心理健康。应定期采用专业的职业压力量表进行压力测试,及早发现和识别编辑的身心异常。高度重视编辑身心健康的发展变化,积极通过领导谈话、专业心理机构讲座、网络课程、心理热线等方式给编辑提供日常减压的途径。实行“弹性工作制”,增加编辑工作的灵活性。构建充满人文关怀和归属感的企业文化,组织一些团建、休闲活动使编辑人员获得适度放松,提升工作积极性和对单位的忠诚度。

最后,编辑自身要保持良好和健康的心态,通过积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对出版业的变革和发展要保持清醒的认知,要看到出版行业面对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的一面。无论载体和技术手段如何变化,编辑的核心素质一直没有变化,那就是选择、组织、判断和提供优质的精神内容产品的能力。同时,要根据自身和单位实际情况,积极通过职代会、工会组织提出合理化建议,比如加强作者队伍建设、编制质量监控手册、完善编校流程、加强选题论证等。


出版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编辑群体的职业压力状况会直接影响其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发挥。从微观层面来讲,编辑对于缓解职业压力的殷殷期盼正是促成本项研究的一大动力。


当然,本研究因客观原因限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访谈对象大部分为传统出版机构编辑,对新媒体编辑的压力状况了解不够,调查样本中男性比例太低。这些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待拓展。


作者|曹培培 赵玉山

作者单位丨北京师范大学

来源丨 出版科学 公众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