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职业现状调查”是一项面向出版从业者开展的关于从业现状的持续性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对调查样本进行信息分析,了解出版从业者的职业状态。
本文是该项活动的第三次调查成果报告,报告对2022—2023年度出版从业者的工作任务、薪酬福利、职业成长、职场压力与心理状态等相关信息展开分析,并从行业政策调整、企业制度建设及业务创新发展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为出版业转型升级、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出版人职业现状调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联合《科技与出版》杂志社和《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有限公司共同发起,通过 “木铎书声”等出版专业微信公众号发布,面向全国出版从业者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活动,该活动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经进行了三次。
调查活动主要围绕出版人从业现状展开,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工作量和工作时间、薪酬福利、职业成长、职业选择、压力调查等六方面的内容。
同时,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变化,每次调查会适当增减并优化部分相关指标。因此,三次调查活动有些指标数据可以纵向对比,有些指标数据则没有对比数据。为方便对比分析,三次调查活动分别简称为“第一次调查” (编号N1)、“第二次调查”(编号N2)、“本次调查”(编号N3)。
本次调查问卷共49个问题,其中客观题35 道,主观题14道。问卷中有关压力、满意度等主观评价问题根据问题类型采用分值量表。
从样本的地区来源看,本次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未采集到西藏自治区、台湾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数据。相比第一次调查,本次调查增加了青海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数据;与第二次调查相比,本次调查未采集到西藏自治区、台湾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数据。
从省级行政区来看,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出版从业人员高度聚集,样本数量仍然最多,达 476份,占总样本的30.42%。样本中出版社的样本数量占比最高(48.63%),报刊社其次,书店(发行)公司最少。
从地区和单位结构看,本次调查的样本分布与前两次调查所呈现的特征基本相似。本次调查样本的性别、年龄、工龄、岗位、单位性质、职位、学历、职称、地区分布情况如表1 所示。
从年龄结构看,30~45岁中青年仍然是出版业的主力军,占比近六成;30岁以下的出版人占比近二成;46岁及以上的出版人占比二成多。与前两次调查相比,36岁以下样本占比呈下降趋势,特别是30岁以下样本下降明显,占比从第一次调查的35.00%下降到本次调查的18.53%,36岁及以上样本占比均呈上升趋势(见图1)。出版从业人员结构有所变化,需进一步研究,提防人才梯队老龄化问题。
从工龄看,87.79%的样本从事出版工作在20 年以内,本次调查中从业10~20年的人员占比最多(37.44%);相比前两次调查,可以看出5年以下工龄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47%下降到 26.33%。而超过20年工龄的人员三次调查占比呈现走高趋势,特别是与第一次调查相比,占比增加非常明显(见图2)。
结合样本年龄占比变化趋势,可以看出36岁以上、进入出版行业5年以上的从业者占比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30岁以下,在入职5年以内的出版新人占比具有明显减少趋势。出版从业者年轻人占比减少,其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分析。
调查显示,出版人的学历仍以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为主,共占比九成;博士生占比近6%。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女性占比均高于男性;其中研究生学历相差最多,女性高于男性19.87%。与前两次调查相比,学历分布相对稳定,本次调查中本科、博士生占比小幅上升,研究生占比略有下降。
职称调查显示,样本中中级职称最多,占比超四成;高级职称占比二成多(其中副高职称占比19.55%,正高职称占比7.80%);初级职称不足一成。近两成出版人未纳入职称系列,这与调查样本中部分人员来自书店(发行)公司、文化(技术)公司有关。与前两次调查相比,初级、中级职称呈下降趋势,其中,初级职称下降较多;高级职称则呈上升趋势(见图3)。
本次调查的样本岗位同前两次调查基本相近,内容编校系列岗位最多,占比近八成;行政管理系列其次,占比近一成;技术服务系列、营销发行系列、广告运营系列和其他系列占比均不足一成,其他系列主要包括版权、质检、融合出版以及兼职等。
内容编校系列岗位中,男女性别比为38.5(女性为100);在行政管理系列中,男女性别比为123.4,可见出版业中不同岗位性别比例差距较大。
从职位看,普通员工占比最高,超过六成,中层领导次之,占比两成多,高层领导最少。从普通员工、中层领导到高层领导,男女性别比分别为32.3、71.8、219.8,呈现出明显的增高态势。
总的来看,本次调查与前两次调查相比,报刊社样本占比保持了上升趋势,出版社样本则相对有所减少。男女性别比从38.9上升到47.09,男性占比有增多趋势。调查样本的学历结构分布相对稳定,三次调查基本一致。在出版业者中, 30~45岁、5~20年工龄的出版人仍然是出版主力军。
本次调查相比前两次调查,在分析样本基本信息时更加关注不同性别在职称、学历、职位、岗位的分布情况。
除受调查者基本信息外,还围绕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薪酬福利、职业成长、职业压力、职业认同、企业文化、融合业务等其他有关职业状态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显示,近七成出版人有具体刚性任务指标,占比68.37%。不同出版人群体任务指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书店(发行)公司、文化(技术)公司、报刊社有具体刚性任务指标占比高于整体占比,其中书店(发行)公司占比最高(80.95%),出版社占比则略低于整体占比(67.54%)。
从不同岗位看,营销发行系列、内容编校系列有具体刚性任务指标占比高于整体占比,其中,营销发行系列占比最高(78.85%);技术服务系列、广告运营系列、行政管理系列则远低于整体占比。
按照10级量表统计,样本整体工作难度均分值为6.61,属于较难完成,较第二次调查(6.15)有所增加(见图4)。其中选择7分选项最多,占比22.35%;很难完成选项较少,占比6.13%,还有两成多出版人选择1分至5分选项,显示不同群体对工作难度感知存在一定差异性。
不同出版人群体对工作难度感知具体表现为:女性感知工作难度大于男性;36~45岁年龄的从业者(6.77)、10~20年工龄的从业者(6.81)感知工作难度较大;30岁以下的从业者(6.43)、5年工龄以下的从业者(6.44)感知工作难度最小;出版社的工作难度较大(6.90);中层领导作为出版企业的运转主力,感知的工作难度最大(6.91)(见表2)。
与第二次调查相比,所有岗位难度均有增加,特别是营销发行系列、行政管理系列的工作难度均分值分别为7.02、6.74,均大于总体均值。其中营销发行系列难度分值增加明显,升至第一(见图5)。可见传统出版营销创新已经成为行业迫在眉睫的挑战。
工作时间看,本次调查的考勤满意度均分值为6.41,属于比较满意,略高于第二次调查(6.12)。对于当前的考勤制度,超过六成出版人(61.66%)认为相对宽松自由,这与第二次调查(61.62%)结果保持一致。
本次调查中的加班情况明显高于第二次调查(84.43%),大多数出版人每周加班在4小时内(见图6)。行政管理系列和内容编校系列岗位加班频繁,大部分人每周加班5个小时以上,每周加班20个小时以上的人数也较多。营销发行系列和技术服务系列岗位的加班时间较短,40%左右的人每周加班5个小时以内。
本次调查显示,出版人平均税后年度总收入为124 394.91元,中位数为98 000元。总收入主要包含月工资、奖金、节日现金福利及公积金等总体现金收入。平均税后月收入为8 178.99元,平均年终奖税后收入为2 6247.04元,其中,年终奖为 0的样本共有412个,占比26.33%。不同群体的出版人存在明显的收入差距(见表3)。
华北地区依然是收入最高的地区,东北地区收入最低。华东地区年终奖占比最高(22.05%),华南地区年终奖占比最低(17.63%)。
税后总收入、月收入、年终奖均与职位级别、从业年限、职称级别成正比,职位级别越高、工龄越长,收入水平越高;出版社更加注重年终绩效的考核,年终奖占比最高(27.68%),远高于其他性质的单位;行政管理系列岗位平均税后总收入、月收入、年终奖与收入水平最高,与行政管理系列岗位以中高层领导为主有关;男性平均税后总收入比女性更有优势。
分析三次调查平均月收入可以看出,第一次调查峰值在3 000~5 000元,占比36.92%;第二次、第三次调查峰值移动到5 001~8 000元,占比分别为36.79%、42.62%。从三次调查平均月收入的模拟曲线看,第二次调查较第一次调查曲线向右平移明显,第三次调查较第二次调查曲线的峰值有所增加,可以看出出版从业者月收入整体有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出版业进一步优化发展,从业者平均收入区间有相对集中的趋势(见图7)。
除薪资外,出版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主要涵盖员工关怀、健康保障、生活便利等方面。调查显示,体检是出版人享有最多的福利,占比 76%;节日礼金、带薪休假其次,占比五成多;生日慰问金第三,占比四成多;企业年金、补充医疗第四,占比三成多。
企业年金、补充医疗是补充性社会保障项目,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有条件的企业进一步提升员工保障,从调查数据看,有三成多出版人享有此项福利,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前两次调查相比,体检、节日礼金仍然是出版人享有最多的福利。
总的看,本次调查显示:
出版人平均税后总收入有所提升,大多数出版人(61.85%)表示薪酬福利保持了稳定或者小幅有增长,但也有二成多出版人(24.66%)薪酬福利有小幅减少,并预估会进一步下降。
出版人对薪酬福利的满意度为 5.49,高于前两次调查(N1=4.9,N2=4.8)的满意度。体检、节日礼金等福利与前两次数据基本保持一致。由此看出,出版从业者总体收入及福利没有受到疫情明显影响,保持了基本稳定,为疫情后出版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和宝贵的支持。
在职业的满意度调查中,52.88%的出版人表示喜欢现在的职业;49.49%的出版人认为现在从事的职业是一个理想的、值得终身追求的职业;45.40%的出版人认为现在的职业很理想,不愿意放弃;40.74%的出版人对自己在职业生涯中取得的成就感到满意。部分出版人对自己的职业成就感到不太满意,9.39%的出版人非常同意“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不会从事现在的职业”;7.15%的出版人认为“我对现在的职业感到不满意,它没有我原来想象的那么好”(见图8)。
在“是否有跳槽的打算”的调查中,44.79% 的出版人计划在单位长期发展,35.00%的出版人基本上没有想过离开目前所在单位,14.11%的出版人跳槽意愿较为强烈,有可能离开目前所在单位的打算。与第一次调查(59.00%)、第二次调查(44.97%)的出版人有跳槽意愿相比,第三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出版人对跳槽的态度较为谨慎,没有强烈的跳槽意愿。
作为出版人,问及什么时候“最有职业荣誉感”,23.44%的出版人认为是成为单位和行业公认的专家,排在第一位,说明专业能力和声誉的认可对出版工作者来说影响最大。21.07%的出版人认为是得到知名作者和合作者认可,19.35%的出版人认为是在产品或项目畅销市场的时候最有职业荣誉感。与第二次调查相比,成为单位和行业公认的专家占比有所下降(N2=29.23%),得到知名作者和合作者认可则有提升(N2=18%)。
本次调查显示,40.04%的出版人认为“职业迷茫,能力没有长进”的时候最有职业挫败感,表明当出版人个体如果没有自我提升、对职业发展感到不确定和迷茫困惑时,会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和挫败感,也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
而因产品或项目质量不合格受到处罚(21.46%)、产品或项目没有市场(15.33%)作为工作成果也极大地影响职业信心,这也会转化为对出版人的一种压力。另外,其他因素如业绩不达标奖金受到削减(6.64%)、被作者和合作者投诉(3.64%)、被降职或调岗(4.85%)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然是一部分受访者所关注的问题。以上内容与第二次调查基本一致。
本次调查与前两次调查相比,54.02%的出版人认为综合能力仍然是影响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N1=66.00%,N2=66.41%),其次是工作业绩和与直接上级的关系。这也说明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对职业发展影响最大。此外,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的实际成绩,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也是影响职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次调查影响职业发展的其他因素呈现出部分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个人能力及工作成果对出版人的职业发展越来越重要(见表4)。
职业培训是职业成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出版机构近年来对职业培训也越来越重视。本次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出版人希望进一步提高核心业务能力,包括编校业务知识(68.56%)、选题策划能力(68.24%)、行业规范解读(54.79%)、新媒体与直播技术(51.34%)、版权知识(51.02%)、宏观政策解读(41.60%)等相关专业内容的培训。
与第二次调查相比,出版人对行业规范解读、版权知识、宏观政策解读、课题项目申报指导等培训内容的需求增幅较为显著。这也反映出,随着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出版单位正在积极顺应新技术、新市场和新业态的发展。出版人不仅要深入理解行业规范和正确解读政策,还要提升版权使用和保护意识。
此外,随着主题出版的深化和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评的持续推进,出版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从目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来看,满意度集中在中间值,选择5~7分的占43.78%。不满意的比例较低,选择1~3分的占10.09%。这说明,当前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仍需加强培训设计和实施,可根据从业者实际需求优化培训内容,使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关于出版职业发展中性别优势的调查中, 31.88%的出版人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出版职业发展中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差异。认为男性更有优势与认为女性更有优势的比例十分接近,分别为23.19%和22.49%。
调查结果显示,51.57%的出版人对于目前职业现状的工作情绪积极乐观,41.47%的出版人疲倦消沉。出版人对自己目前出版职业现状的自我评分均值为6.0,与第一次调查(5.71)相比,出版人对目前出版职业现状的满意度略有提高。本次调查显示,出版人压力均值评分为6.84,与前两次调查(N1=6.34,N2=6.59)相比,职场压力略有提高。
不同群体工作压力存在差异。表5中数据显示,出版社的工作压力(7.10)仍然是最大的,其次是文化(技术)公司(6.71),报刊社(6.46)。与第二次调查相比,出版社(6.82)、报刊社(6.29)工作压力均有增加,各工龄段的工作压力均有所增加,其中5~9年工龄的出版人工作压力增加最大。女性的工作压力(6.91)大于男性(6.70)。
从岗位看,营销发行的工作压力最大(7.35),内容编校其次(6.79)。与第二次调查相比,内容编校、营销发行、技术服务压力均有增大,其中营销发行工作压力增加最为明显。
从职位看,中层领导工作压力(7.09)高于总体平均值(6.84),普通员工、高层领导的工作压力分别为6.79、6.34。
从职称看,副高职称的工作压力最大(7.04),中级职称其次(6.96),正高职称(6.26)压力最小。与第二次调查相比,除正高职称外,各级职称工作压力均有增大,而正高职称工作压力却出现下降。
从调查者填写的工作压力来源词频统计看,压力来源前五位的是:工作量、上级给的压力、业绩任务、薪酬待遇、质量检查。压力调查虽然只是代表出版人的主观感受,压力来源各有不同,与第二次调查相比,质量检查超越晋升机会、企业文化等,成为压力主要来源之一。
近年来随着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出版物的质量检查力度,出版业正处于从规模发展向效益发展转型的变革期,从业者作为出版物直接的生产者和把关者,是出版物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因此压力感受是最直接和明显的。
从出版从业者对未来职业发展信心评分看, 69.7%的出版人打分高于中值5分,均分为6.32;与前两次调查(N1=5.93,N2=5.33)相比来看,信心评分有所提升,从出版从业者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充满期待。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出版从业者心目中认可和尊敬的出版人物、出版机构和出版物等具行业榜样和品牌认可度调查。
调查显示,出版人最尊敬的出版人物中前三位依次是邹韬奋、张元济、叶圣陶。认可和尊敬的出版社依次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
对自己影响最大或者最喜欢的出版物(含期刊)调查中,出版人选择期刊较多,《读者》《咬文嚼字》《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国家地理》等期刊排名前十,而《现代汉语词典》排在第12位,《红楼梦》排在第17位。
这也表明,相比于单本出版物,高质量的期刊以其连续性出版的特点可能更容易成为出版人生活和工作的信息资源。调查发现有部分出版人针对上述的问题没有提供答案,从侧面反映出出版业在树立行业榜样方面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如改进宣传方式、拓展宣传途径,不断加强对行业优秀人物和出版物的宣传介绍。
本次调查新增对单位企业文化满意度认同的调查,大部分出版人对单位企业文化保持基本认同,均值评分5.54。在企业文化认同度方面,主要包括:同事之间关系比较融洽(62.01%)、鼓励员工积极学习进修(46.55%)、工作中有获得感和成就感(39.84%)、良好的办公环境和高效的支持系统(36.46%)等。期待企业改进的问题包括:躺平现象普遍、创新动力不足(35.18%),需要公平科学的员工晋升机制(26.82%),官僚作风严重、晋升主要看关系(27.65%)等。
对单位融合出版业务的评价,38.91%的出版人认为融合出版业务仅仅有一点小的尝试,仅 11.89%的出版人认为成果非常明显。面对融合出版新技术,出版人心理准备有所提升,但不知道如何下手,30.20%的出版人已开始学习新技术,较第二次调查(36.57%)有所下降。面对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大多数出版人还处于学习和适应的阶段,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更多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在关于新冠疫情对出版行业产生的影响调查中,近40%的出版人认为新冠疫情对出版业有较大影响,较第二次调查(34.26%)的比例有所增加。认为“有短暂影响,不会改变基本趋势”的人数比例较第二次调查有所减少。
本次调查新增出版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风险的调查,出版人认为创新不足是最大的挑战。高频词主要包括创新不足、改革创新、动力不足、人员流动、转型困难、疫情、竞争力等。
本次调查新增编辑出版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调查,52.72%的出版人认为文化强国需要出版学科发展,应该大力加强;另有15.84%的出版人认为编辑出版是实践活动,不需要成为独立的学科;而11.11%的出版人持保守态度,认为条件还不成熟;此外,14.24%的出版人持中立态度,认为是不是一级学科不影响编辑出版理论研究。
综合分析,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文化强国需要大力加强编辑出版学一级学科的建设,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和分歧。由此可见,出版学科建设离不开出版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出版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出版从业者宣传和认同,出版学科的生命力必须得到出版实践的检验和赋能。
第一,出版业需要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并举。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型,更需要依靠创新驱动。调查显示,出版人的职场压力、营销发行系列工作难度都在进一步增大,规模效益模式难以为继,出版业转型势在必行。同时,调查中出版人认为创新不足是目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风险。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实现转型,融合新技术是关键所在。从问卷信息来看,出版业融合发展目前正在进入攻坚期,数字化产品的生产模式、营利模式、推广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清晰,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多年来大力倡导并支持融合出版项目,但大多数从业者和所在机构在融合出版领域进展和成果并不令人乐观。
调查显示,出版人有参与融合出版的积极性,48.40%的出版人有心理准备却不知道如何下手,这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需要更多的培训和实践机会。行业的真正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大批一线从业者的积极参与并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形成一大批示范性、标杆性的代表性成果并产生广泛的双效益。
第二,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核心业务能力和应对新变化、新技术的能力。
当前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全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复杂、技术对出版影响渗透日益广泛、社交媒体占据受众文化大部分阅读时间,出版行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求的压力和挑战非常明显。党和国家对出版从业者的思想素质、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都提出很高的要求,行业继续教育是提高出版队伍素质的根本保障。
调查显示,大部分出版人也认为综合能力是影响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希望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核心业务能力,增强新变化、新技术的应对能力,但目前的行业培训效果及满意度仍然有进一步提高和优化的空间,特别需要在课程设计和研发上,除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向和责任把关外,还需要针对从业者在业务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设计。
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外,还要对营销人员、技术人员等其他关键岗位从业者开展培训。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大型优秀出版组织的积极性,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从教室到市场、从载体到渠道,从版权到技术等全方位进行职业提升。此外,调查显示部分出版人缺乏职业榜样的激励,也可增加多样化、生动化的榜样案例的内容宣传。
第三,需进一步调动和提振出版人信心,营造良好的出版从业环境。
出版行业是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综合反映的风向标,担负着文化强国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特别是在当前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出版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在行业内形成忠诚担当、积极奋发、创新有为的从业环境,才能推动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读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问卷最后“请您用一句话描述您对当前出版行业的看法”,回答显示由于出版业市场竞争加剧,行业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愈加严峻以及疫情后书业复苏较为缓慢等多种因素影响,传统出版从业者感受压力较大,部分出版人对行业未来发展信心不足。同时新技术快速迭代、自媒体崛起、出版市场供过于求,一方面促使行业吸纳新人意愿减弱,另一方面入职出版行业的新人也呈现减少趋势。
2023年末,《出版人》杂志向100位出版企业高管发起行业信心指数调查,其中6%的出版企业高管计划在2024年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减少固定支出”等方式压缩业务,多数出版高管表示2024年不会扩张员工人数。同样对于出版行业,信心不仅来自宏观层面经济环境的回暖复苏、企业内部的业务创新调整,更需要来自主管部门出台强有力的向好政策,为出版业发展提供更加激发活力的支持保障政策。
总之,当前对出版人的职业状态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权威性、普遍性、系统性的调研成果非常少,完善的行业从业者职业状态调查和研究应该建立在相对科学和全面的样本数据基础之上。因目前缺乏相关权威系统的样本采集平台,尽管本研究参与调查取样渠道覆盖对象比较精准,但囿于问卷采集平台的局限性,样本采集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为:
出版社样本数量较多,报刊社、民营公司样本较少;内容编校岗位数量最多,其他岗位样本数量较少;中青年出版人偏多,老年出版人偏少……客观上影响了对整个行业从业者从业状态的分析。
我们期待能够引起更多相关研究者的关注,逐步形成对出版行业整体从业者从业状态科学客观、权威可信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略)
来源丨 科技与出版 2024年第3期
执笔丨邢自兴 赵玉山 杨育芬
编辑 | 夏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