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木铎智库
智库丨木铎智库第6辑 出版专业继续教育机制与模式
发布时间:2021-06-07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 组编

主编 | 赵玉山 夏国强

      出版业实现转型升级、创新跨界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对人才的职业培养和继续教育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化发展。本期木铎出版智库聚焦出版专业继续教育机制与模式,查阅整理数百篇有关人才继续教育的文献和研究材料,从“政策报告”“模式探讨”“借鉴思考”三个角度精选汇编成辑,供广大新闻出版同行科学研究参考分享。

第一部分  政策报告

      积极适应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改革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各级各类干部人才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法治意识和业务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队伍。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全面规划、系统培养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 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与行业急需紧缺人才。

(摘自《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出版专业人才队伍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推动出版业持续繁荣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服务大局,按需施教。紧紧围绕出版事业发展需要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要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把政治能力建设贯穿继续教育全过程,引导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政治本领,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提高能力,注重质量。遵循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不断深化专业能力建设,把继续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与出版专业人才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引导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三)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统筹继续教育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坚持分级分类组织,形成政府部门规划指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出版单位支持配合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新格局。

(摘自《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第二部分  模式探讨

      在出版业呈现快速发展变化态势的重要关头,讨论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可是,这种讨论应当尽量避免机会主义的人才观,所谓缺什么补什么,看起来似乎很实用,可实际效果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有的出版企业从著名IT 公司重金引进数字技术人才,不出一年多,人才怏怏不乐离去。有的出版企业从著名网站重金引进频道业务主管,两年过去,业绩不彰,弄得人才灰头土脸。引进人才应紧追时代步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追赶不应该成为追赶时髦。

      近些年来,出版业内很有大兴技术主义的势头,甚至唯技术马首是瞻,传统出版人才越来越被边缘化。所以,在技术主义支配下虽然有速度,但是出版强调的更多的还应该是可以视为精品的内容。

      也就是说,出版需要内容,但不应拘泥于内容;出版需要技术,也不应局限于技术。现在的问题是新型出版发展太快,可是,无论怎么快,都应该防止文化的灵魂掉队。尤其是对出版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更应该从整体入手,在重点上有所突破。为此,我提出以下六点思考。

      (一) 要强化出版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教育

      (二) 要强化出版从业人员出版经营观教育

      (三) 要强化对高校出版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要强化在职编辑出版人的继续教育

      (五) 要强化出版人才学习能力的培养

      (六) 要强化出版+”理念的教育

(摘自聂震宁《关于出版人才专业培养与继续教育的思考》)

      从近几年各机构组织培训的内容来看,重复性、针对性不强和实用性欠缺等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内容重复率较高。目前,各培训机构大多数没有自己的师资力量,经常临时聘请专家。很多时候不同的培训班,授课老师却大同小异,导致培训内容重复率高;当年和往年所讲内容基本一致,学员获取新知识受限。

      二是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现在一般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对受训学员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出版社、杂志社、高校学报等编辑人员聚集一堂,高级职称、中级职称,领导、编辑混坐在一起,不管行业的差别、工作性质的差异、知识结构的不同接受同样的培训课程和内容,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三是内容的实用性不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大多数是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对出版业务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然而部分培训班在培训内容上不是根据学员需求设置课程,而是按照自身师资力量来设置课程,比如编辑基本功方面的课程占了一半, 对提升学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帮助不大,实用性不强。

(摘自韩曙明《出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

第三部分  借鉴思考

      在新的时代,更多的优秀出版人物获得表彰。2015 年第十二届韬奋出版奖又有20 位获奖者, 2017 年颁布的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出了67 位先进出版人物和优秀编辑。

      在新的时代,一批数字出版影响力人物正在成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2014 8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使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几年来,出版行业不断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媒体融合正快速从相加迈向相融。在2018 7 月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的人教数字教材等10 个产品获评年度优秀品牌,人民教育音像出版社的人教易视听”App 12 个作品获评创新项目,时代数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对图形图像剪纸艺术化处理的方法10 项技术获评创新技术,内蒙古出版集团等6 家单位获评优秀组织单位,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 家单位获评优秀展示单位,时代新媒体出版社社长阮怀伟、人民卫生出版社董事长郝阳等11 人获评年度影响力人物。

      在新的时代,一批民营书业影响力人物涌现。民营书业在40 年的出版业改革发展中,做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2018 1 月,第八届中国民营书业峰会由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主办,中国出版协会民营工委、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工委承办。

      峰会聚焦新时代、新出版、新内容,共评选出“2017 年度民营书业影响力机构”9 个、“2017 年度民营书业畅销品牌”10 个、“2017 年度民营书业实力渠道商(含电商渠道)8 个、“2017 年度民营书业潜力机构”8 个、“2017 年度民营书业影响力书店”7 个、“2017 年度童书影响力策划机构”6 个、“2017 年度书业新技术影响力企业”8 个、“2017 年度民营书业影响力人物”8 名。

      在新的时代,一批外向型出版人走向国际书业。第十六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推介活动, 表彰年度典型人物7 名,年度优秀版权经理人10 名。人民卫生出版社率先在北美投资建立医学出版机构,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投资在美国购买一家北美最大童书出版机构,都获得了大量优质的国际版权和非常好的传播渠道。

      人民出版社和民营湖南天舟股份合作成立了人民天舟出版公司,在摩洛哥等阿拉伯地区及新西兰等国有了引人注目的发展。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 我国很多出版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办分支机构,可以相信,我国出版业的国际化出版在新时代还会有更大发展,更多国际化出版人才得到快速成长。

(摘自聂震宁《改革开放40年:出版人才转型成长之路》)

      所谓“导师制”,是指由从事编辑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经验、较高水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资深编辑,对青年编辑进行编辑出版业务的指导,以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出版业,普遍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是很多出版社采取的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导师制对年轻编辑培养来说,无论是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编辑出版能力的提升,还是职业道德的坚守、行业规范的遵循,抑或是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面对编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导师制在满足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需求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相较常规的专题式培训,导师制的培养时间更长,内容更全面,形式多样灵活,而且能够根据编辑的个人特点、职业发展愿景和成长周期,提供人才培养的整体解决方案,有效满足编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实施好编辑导师制,要选好导师。导师应该是从本单位或外部选聘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除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等资格条件外,特别要有“传帮带”的热心,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的情怀,还要有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一定的人格魅力,成为青年编辑踏上职业之路的合格领路人。

(摘自苏雨恒《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加强青年编辑队伍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