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木铎智库
智库丨木铎智库第3辑 中国大学出版发展资料汇编
发布时间:2021-04-26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丨组编

主编丨赵玉山   邢自兴

第一部分  文化本质和社会功能

      深秋的一个午后,我在自己的办公室发呆。一缕斜阳从窗外洒进,在满墙的书柜上婆娑。我追随着光影,用目光去触摸那些书脊,去查阅那或明或暗的书名,追忆那或长或短的故事。对于一个出版人来说,这应是一份惬意,还带着些许的自豪,因为在那一本本饱含他人成果的著作背后,悄悄记录着我们的名字。

      可是这个午后与我的图书两两相望,却是一个失意的邂逅。这些宝贝图书,从过往到今天,给我呈现的却是一个文化价值日益单薄、印制册数逐年下降的过程。满目的样书中,令人珍视、值得馈赠的良品佳作已廖若晨星。可是这些年编辑的任务涨了又涨,出版补贴的门槛高了又高,要上缴的利润多了又多。于是我的耳边骤然回荡起编辑们的无奈、教授们的牢骚,还有领导们的不满……

      我们心中那寄托理想、视若生命的大学出版,究竟怎么了?

(摘自《回归与守望,大学出版的方向》)

第二部分  制度管理和产业经营

      出版产业是知识人才密集的行业。大学出版社作为社会文化高地的守望者,过去所取得的成绩与从大学成长起来的高素质从业人员紧密关联,下一步做大做强还必须依赖这些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当前,如何有效地激励出版社的人力资源是深化改革的又一关键。

      产权激励是对人力资本的首要激励,是最具激励效应的途径与方法,是实现长期激励的一种有效形式。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产权人格化,即在转制过程中,通过职工持股和期权激励等途径,由单纯的员工、代理方转向劳动者或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职能,以其产权份额保证对员工长久的职责权利激励和制约,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大学出版社要跳出只重视物质资本产权的圈子,高度重视人的因素,避免重蹈国有企业改革中曾经重“物”轻“人”的覆辙。当然,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充分吸取其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经验,不能流于“管理层都一律持股”的内部人控制结构,也不能一刀切,采取员工集体持股的表面股份多元化。只有拥有公认业绩的人力资源才能享有真正意义上的产权,产权激励才能够真正产生无穷的智慧和效益。

      大学社的公司治理与我国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甚至与出版业内大学外围的出版企业相比,都有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处理,转制难度更大。大学社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既缺乏研究,也没有相关的实践,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中做到“不仅要换汤,还要换药,还要把药罐子都砸碎了”,就更需要清醒的认识,突破意识形态束缚,对大学社的企业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否则,在我国现行大学社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明显不适应的阶段,大学社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必然走入死胡同。

(摘自《公司治理结构:当前大学出版社面临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第三部分  融合发展与出版实务

      占据中国期刊半壁江山的科技期刊,多年来其运营项目位列前三位的一直是纸版期刊销售、发表费和纸版期刊广告。这种传统的期刊运营模式带来的收入来源虽然较为稳定,但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媒体时代的出版变革形势。

      近年来,随着出版体制改革创新步伐的加快,科技期刊也呈现出多种运营模式并存、运营项目多元化的发展特点,数字化出版、多媒体融合、移动出版、集约化运营、品牌运营等多种出版模式和运营模式应运而生,大大提升了科技期刊的运营效益,有利于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期刊与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是一种期刊品牌运营最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方式。科技期刊向同领域图书出版的延伸,是对期刊品牌的巩固、拓展和营销,也是对期刊资源和内容的深度开发;而图书出版与同领域科技期刊的合作,可以为图书带来选题和作者资源,并能为图书在目标读者中的定向营销发挥积极作用。同一专业领域的科技期刊和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可以借助两者编辑、出版、发行、人力资源的整合优势,谋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自《科技期刊与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

第四部分  专业教育与人才建设

      业界共识:出版社不缺乏人才,尤其是大学出版社,因所依托的高校大都底蕴深厚,人才荟萃,所以必定人才济济。事实如此,大学社人才颇多,但悖论是众多大学社中,除寥寥数家独领风骚外,大半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或多年停滞徘徊,或高开低走、曲折起伏,甚至于有的社已难以为继、濒临倒闭边缘。其制约发展的根源与瓶颈恰是人才问题,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能持续发挥关键作用的高效能人才,即缺乏精英骨干型人才。

(摘自《精英骨干型人才:建设出版强国的中坚力量》)

      传统出版人才文字功底扎实、文学修养丰厚、文化情怀深邃,但在市场的判断能力、书稿的数字化拓展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新兴媒体人才掌握信息与网络专业知识,对于大数据、数字化的技术要求了然于胸,但文字功底和人文素养相对不足。融合发展背景下,在继续提升人才专业专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其他技能的挖掘,使人才转变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多面手,正是出版行业转型期的人才专识与通识能力并举的需求。

(摘自《融合发展背景下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对策研究》)

      知识型人才是出版企业的主体资源和核心资源,具有需求层次高、关注个人成长和追求自由意志等特点。现有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国有出版企业的激励手段很难满足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导致激励效果不佳。

(摘自《融合发展背景下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对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