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质检
编辑书稿工作中遇到的10个问题及例析
发布时间:2024-05-16

“2010s”如何翻译?


【案例】

一本翻译的图书中把“2010s”翻译为“21世纪10年代”。


  疑 问:  

我们知道,“1990s”翻译为“20世纪90年代”,“1470s”翻译为“15世纪70年代”,那么“2010s”可否翻译为“21世纪10年代”呢?


  解 答:

在《辞海》中,“年代”的词条中有这方面的规定:每个世纪的年代,从20年代(如1920—1929)到90年代(如1990—1999);一个世纪的前两个十年不称年代,分别称为“最初十年”(如1900—1909)和“第二个十年”(如1910—1919)。因此,“2010s”可翻译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


   

“1990s”可否翻译为“1990年代”?


【案例】

一本翻译的图书中把“1990s”翻译为“1990 年代”。


  疑 问:  

“1990s”应该翻译为“20世纪90年代”,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1990 年代”说法,可以不可以这样翻译?


  解 答:

对此,学术界有人不赞同,有人赞同,各有各的理。


不赞同的人认为,“年”与“年代”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数位不同:年一般用四位数表示,如“1990年”;年代用两位数表示,如“90年代”。“1990 年”与“90年代”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时间单位。写成“1990年代”,不伦不类,概念不清,且又易产生歧义,还让人以为是1990个年代呢!这是典型的错误表述。


还有不赞同的人认为,“1990年代”确有优越之处,但这种方法有脱离群众之处,应该缓行。汉语由文言走向白话,最大好处是言文一致,真正可以做到“我手写我口”。现在“1990年代”这种用法虽然在报刊上偶有出现,但在口语中还听不到。如果没有口语基础的话,“1990 年代”的采用便会显得勉强,甚至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表示概数时,口语中可说“八九十年代”,用这种方法就不好表示。


赞同的人认为,汉语不妨与英语“接轨”。英语中,“1990s”或“1990’s”表示“20世纪90年代”,“s”表示复数概念,“1990”指一年时间,加上“s”以后便指“1990—1999”十年时间。汉语没有单数和复数的词形变化,但“年代”可以视为表示复数概念的词语。这样“1990年代”便与“1990s”有异曲同工之妙。


“1990年代”是群众创造出来的,可谓应运而生。在20世纪,人们的“世纪观念”不是很强,通常只写年代,不写世纪,“50 年代”“60年代”, 理所当然都是20世纪,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阅读,都不会引起误解。但自从人类实现了新的世纪跨越以后,这个问题一下子尖锐起来:20世纪成了上一世纪,不写世纪便可能留下纠缠不清的隐患;但若写上世纪,又显得啰嗦、累赘。正是在这一个两难的背景之下,“1990年代”这种写法越来越多地赢得大家的认可。


另外,有人认为,用两个数字称呼“××年代”的说法存在如下三条缺陷:

(1)一个世纪的头两个十年没办法用此方法称呼。

(2)年代的起止年份与世纪的起止年份有矛盾。关于年代的起止年份,拿20世纪举例来说,现在人们约定的是, 20世纪90年代指1990年一1999 年。按此规则, 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年代应是1900—1909 年,但现在世界已公认,1900年应是19世纪的最后一年。

(3)年代的名称与它是一个世纪的第几个十年不一致。例如,“90 年代”实际是一个世纪的第10个十年,而不是第9个十年,二者之间的差异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基于此,“1990年代”之类的用法克服了以上缺陷,值得大力推广。


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个人认为,编辑最好巧妙地回避,等有定论之后再使用。




“板块”和“版块”如何区分?


【案例】

在审稿中,遇到一句话:“一直以来,我的工作都分成两大版块。”


  疑 问:  

这里的“版块”用得对不对?


  解 答: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板块”的词条解释为:①大地构造理论指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单元,由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分割而成。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划分成小板块。②比喻具有某些共同点或联系的各个部分的组合:报告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注意:用于报刊、节目等时一般作“版块”。“版块”的词条解释为:同“板块”②。


基于以上解释,上述一句话应该改为:“一直以来,我的工作都分成两大板块。”我们也可这样理解,“版块”的词条解释为同“板块”,“板块”是首选词,无论什么情况,推荐使用“板块”。




“机遇”和“际遇”如何区分?


【案例】

一本书书稿中有这样一句话:拥抱新的际遇,注入新的活力,中缅油气管道茁壮成长,屹然成为一朵靓丽的“丝路”之花。


  疑 问:  

这里“际遇”用得对不对?“机遇”与“际遇”有什么区别?


  解 答:

机遇,名词,意思是时机,机会(多指有利的),多用于某一件事,比如:难得的机遇。际遇,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当动词用时,意思是相逢,遇到(多指好的),比如:际遇明主。当名词用时,意思是机遇,时运,多指一段时间内的整体情况,比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际遇。机遇,是转折点的际遇,把握得好能跨一大步取得大成就。际遇,就是普通经历。因此,书稿中“际遇”应改为“机遇”。




“签订合同”还是“签定合同”?


【案例】

编辑在审稿时,把“签订合同”改为了“签定合同”。


  疑 问:  

到底是“签订合同”还是“签定合同”?


  解 答:

我们在编辑书稿时,会着重审查“制定”和“制订”的使用是否正确。“制定”意为“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主要表示已经决定,不再更改。“制订”意为“创制拟定”,表示正在进行,或者表示某种打算,或者没有最后定案,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订立。编辑把“签订合同”改为了“签定合同”,可能是基于以上原因。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签订”一词,解释为“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而没有收录“签定”。可见,应该是“签订合同”。




“擘画蓝图”还是“擎画蓝图”?


【案例】

一本书稿中有一个词“擎画蓝图”。


  疑 问:  

“擎画蓝图”这个词对不对?


  解 答:

擘画,拼音“bò huà”。释义:筹划;布置。比如:擘画经营。机构新立,一切均待擘画。“擘”的形近字“擎”,读音“qíng”,释义:往上托;高举。常见词语有“擎旗”“擎天柱”“众擎易举”等,“擎”字容易给人以充满力量的正能量联想。由于“擘画”使用场合多为宏大主题,加上“擘”字较生僻,这就使人很容易把“擘画”误用为“擎画”了。因此“擘画蓝图”是正确的。




“不利”和“不力”有什么区别?


【案例】

在书稿中有一句话:“这对经济发展不利。”编辑把“不利”改为了“不力”。


  疑 问:  

编辑这样修改是否正确?“不利”和“不力”有什么区别?


  解 答:

“不利”和“不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有词条。不利:没有好处;不顺利。如:扭转不利的局面,地形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不力:不尽力;不得力。如:办事不力,打击不力。因此,从语意上看,编辑修改不对,原稿“这对经济发展不利。”是正确的。




“法制”和“法治”有什么区别?


【案例】

在书稿中有一句话:“加计扣除政策实现系统化和法制化。”编辑把“法制化”改为了“法治化”。



  疑 问:  

这里“法制化”是否需要改成“法治化”?“法制化”和“法治化”有什么区别?


  解 答:

法制化通常指的是逐步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使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中。这个过程包括立法的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等环节。法制化强调的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它更多关注的是法律体系的建构,是一种静态的概念。


法治化则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它要求依法而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保护权利和自由,惩罚违法犯罪行为。法治化不仅仅是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更涵盖了价值观念、社会习俗、伦理道德等多个层面的规范和控制。法治化强调的是将法律体系运用于实践,形成一个动态的理念,它是将法制体系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动态过程。


从两者的关系来看,法治化离不开法制(法律制度),完备的法律制度对于实现法治起着重要作用。法制化是法治化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才能逐步走向法治化的状态。


综上所述,“法制化”和“法治化”都是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的理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制化”更多关注的是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制度的完善,而“法治化”则是在此基础上,将法律运用于实际管理和治理的过程,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运作。

回归案例中的问题,建议编辑与作者沟通,了解作者的意思,再决定是否要修改,以免改错。




“当属”和“当数”有什么区别?


【案例】

书稿中有一句话:“在这三颗明珠中,最为耀眼、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当属李煜。”


  疑 问:  

这里“当属”是否要改成“当数”?两个有什么区别?


  解 答:

当属意为应该属于,理应归属。如:钓鱼岛当属中国领土,婚后财产当属夫妻双方共有。当数意为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或计算起来最突出,非他莫属。如:班里称得上学霸的当数小韩同学。因此,叙述的主体(人或物)前面有表示某一范围且含“比较”意的话语,应该用“当数”,书稿中的“当属”应该改为“当数”。





编撰和编纂有什么区别?


【案例】

一本某公司志书中文前说明题目为“编撰说明”。


  疑 问:  

一般志书前都为“编纂说明”,那么到底哪个对?“编撰”和“编纂”有什么区别呢?


  解 答:

“编撰”和“编纂”有如下区别:1.读音不同:编撰读作“biānzhuàn”,编纂读作“biānzuǎn”。2.意思不同:编撰的意思是编纂、撰写,如编撰书籍;编纂的意思是编辑(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如编纂词典、编纂百科全书。3.用法不同:编撰是在编辑档案文献时,在文献中添加自己的观点;编纂是按照一定的题目、体例和方法编辑档案文献的活动。4.性质不同:编撰强调的是以“史”为据,添加自己的观点;编纂强调的是以“史”为据编写内容,客观陈述。


因此,这本志书的文前应该是“编纂说明”,因为志书一般都是以“史”为据编写内容,客观陈述。


作者 | 王海英 石油工业出版社

编辑 | 夏国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