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新闻出版研究生系列教材”,朱象清先生接受《图书编辑学》主编李建臣邀请,为该书撰写“审稿与编辑加工”一章。含审稿、编辑加工两大方面内容,计有3万余字。木铎书声经授权将以上内容陆续整理分期推送。
朱象清,曾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总编辑,编审,现已退休。
一般情况下,一部书稿只需一人加工,他对书稿全面负责。但往往有些特殊情况,如一部巨著,内容又庞杂,一人加工有困难,便组织多人加工。又如一些大型书稿,发稿时间很紧,一人忙不过来时,也要组织多人加工。
这样做对保证书稿质量、保证发稿时间大有好处。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由于每个人对问题的认识深度不同、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差异、对整个书稿缺乏全面了解等等,加工的细度就不尽相同,可能会留下一些人为的痕迹。所以加工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加工前应由审稿编辑向加工编辑介绍书稿的全貌、特点、主要问题、普遍性问题、加工要求及其注意事项等。加工编辑都要了解选题组稿意见、意图及背景,熟悉同书稿内容有关的资料。
在掌握了这些情况后,再由主要的责任编辑(可能是审稿编辑,也可能是一般编辑)主持讨论研究出加工方案,除各自按照前述“加工的内容与要求”一节探讨的原则把好关外,要特别注意书稿的统一,譬如框架结构及章节题名风格的统一,图表序号表示方法的统一,注释标注的统一,名词术语、符号、计量单位的统一等。
这些问题如果事前不统一,就有很大的随意性,不会形成一部书的风格。
二是,主要责任编辑最好要整理检查一遍,特别要对各人加工的部分复核一下,修改是否按照加工方案,是否统一。这里有的问题虽小,但有碍整体。统一要求一定要重视。
或因书稿内容的复杂性,或因发稿任务量大,有些书稿可请社外专家帮助编辑加工。
社外专家的某项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一般要优于编辑,但编辑专业知识及加工技巧,又不如编辑。请外加工时一定要注意这个特点。要向外加工人交代好编辑加工的各项要求与原则(见前述内容)。特别是头一次加工,一定要交代具体。不按加工原则与要求加工或把稿面改得很乱,将会事倍功半。同样,外加工人要选择好,选择的标准尽可能按成熟的编辑的标准。
外加工后,责任编辑一定要整理、检查,并要提出评价意见。责任编辑不能放弃把关的职责,仍要对书稿负责,并按规定办理发稿手续。
技术性加工是指区别于对书稿实质性内容加工的形式上的加工与整理,它同实质性内容加工同时进行。编辑可以聘请技术经验比较丰富的其他编辑协助进行。
虽然不是实质上的加工,但也关系到图书的整体质量,有时也同实质性内容加工混同一起,很难区分,所以技术性加工也同样是重要的工作。技术性加工主要要注意几个问题。
这对于大型书稿、合著或多人加工的书稿要特别注意。一部书是一个系统,无论是名词术语、译名、人的称谓、单位的表示、用字等等,还是体例、格式、注释方式、图表的表示,都要统一,前后不一致的现象经常出现,譬如: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电脑,内聚力、凝聚力,莱茵河、来因河,太沙基、特扎基(人名),举不胜举,改不胜改,但一部书还要统一为好。又如注释是采用夹注还是页下注,顺序号编排,也要一致。
主要是指对外文符号的标注,外文符号因代表的量不同,而有大小写、正斜体之分;又因拉丁字母、希腊字母、俄文字母有些字母形体很相似。这些区别,要求排字工人或录入员都要掌握,恐怕不可能,所以编辑加工时,要标注。还有一些数学符号、上下角码等等也要标注。特别是数理化图书更要注意。
校对符号是为了便于印刷厂改版而制定的一套改正符号,因为要突出改错,符号很鲜明、醒目,编辑要掌握这套符号。而有一些编辑,偏偏把校对符号用在加工上,结果把稿面改得乱七八糟,这是很不好的习惯。
还要严格掌握一点,编辑改稿,只能使用红色墨水。
作者 | 朱象清
编辑 | 夏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