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举办第八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技能大赛的通知》中对于竞赛内容有所增加,特别强调了
“政治理论方面。重点考察选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把握,对图书出版行业方针政策和部署要求的了解掌握情况等”。
以我的经验来看,解这类题目可考虑以下“小技巧”,一是题目应该不会太难,主要是应知应会的内容,比如和出版联系紧密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二是时间上不会太远,和近期学习联系会比较紧密;三是不太可能出现在改错题和编辑加工题中,会以正面表达为主;四是如果这个知识点不记得了,我们就考虑正向选择答案。
|
这类小错误本就无伤大雅,不足为训,下次注意点,不要再犯就是了。
|
|
要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应慎用行政手段干预,提高服务质量,很多问题就可以一了百了。
|
|
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
|
|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
A选项“不足为训”的意思是指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错误。B选项“一了百了”的意思是把一件主要的事情了结以后,其余有关的事情也跟着了结,错误。C选项“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错误。
2023年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决赛上曾有道题问:黄河是先经过山西还是陕西。答案给的是先陕后晋,但引来了众多争议。
《辞海》黄河词条:……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省北部入渤海。(在线版,较纸质版有改动)
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黄河干流,是指黄河源头至黄河河口,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的黄河主河段(含入海流路)。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注意避开这类有争议的题目,所以大概率不会作为考点。又如“涉及到”“可能会”“融入到”类似问题,正常情况是不会作为考点的。和上文提到的“没有歧义是关键”的意思是一样的。我的理解是,语言文字如果到了编辑有争论的时候,或者有好坏,但哪里有什么对错呢。
如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 1 个不符合题意。错选任何一项,该小题不得分;少选且所选选项均正确,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请将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指定的括号中。在选项上画“√”或“×”无效。
我们分析一下可以获得如下信息:第一是不会全对或全错,这就缩小了答案的范围;第二是答题要谨慎,可以在确定部分答案时获得部分分数;第三答题要规范,否则不得分。
又如修改语句或文稿片段和编辑加工题中会有
“如发现差错,根据文中给出的信息又无法改正,可指出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修改思路。改不误为误,倒扣分”的要求。
解上面两种类型的题时,可以考虑两个思路,一是不要乱改,二是可以“乱”改。不要乱改是不要产生无谓的倒扣分,可以“乱”改是针对不确定的内容可以通过正确的质疑来获得分数。有一点提醒大家,卷面要整洁,字迹要清晰,否则有可能弄巧成拙。
比如修改句子,共15题,分值是20分,大致可以判断有20处及以上的考点;又比如编辑加工题分值是35,那也大致可以判断有35处及以上的考点。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命题人在设计考题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改卷的问题。一是差错不分类型,分值均等,这和我们平时质检是不一样的,考试是一个标点和一个字的分值一般是一样的,否则改卷将无比困难。二是可能考点会多出几个,只要答对就给分,但总分值不会超过题目给出的分值。当然,也有可能并不是1分一个,也可能1.5分,总之分值是固定的。
自己的答题情况再结合分值,可大致判断是少改了,还是多改了。我感觉这是挺有用的一个经验。
I have received a invitation from China Daily.(2分)
我们很快可以发现一个错误,就是冠词使用错误:不定冠词“a”用于辅音音素开头的单词前,而“invitation”是以元音音素i开头的,因此应使用“an”而非“a”。那这样就结束了吗?这2分是不是太简单了?噢,“China Daily”应该是斜体,在英文中报纸名、期刊名、书名等都是用斜体表示的,以区别于普通文本。如果答了一个就不再看下去,那就只能得1分了。
改正关联词使用不当的地方:虽然你成绩在好,也不能骄傲啊!(改造题,只为说明问题)
如果你发现了“在好”应该是“再好”就不再看别的地方,就会错失拿满分的机会,因为这题考的是“关联词使用不当的地方”,所以“虽然”要改为“即使”。当然,考题应当不会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但注意考点这一技巧依然可以让我们在解题时找到重点。
在汉字中,形声字的占比是相当高的。学术界对《说文解字》所收汉字数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形声字在其中的占比达到了82%,总数为7700多个。这一比例显示了形声字在汉字中的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我们直观推断应当是“fā xiào”,但关于这个字读音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事出反常必有妖。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酵”这个字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并未出现,而在北宋的《广韵》中首次出现,注音为“古孝切”,折合成拼音即ɡào。现今有些南方方言中仍有读此字为ɡào的,转换成普通话即jiào。明清以后,有些地方开始将“酵”俗读为xiào,但这种读法并未成为主流。
从语音规范的角度来看,为了统一汉字的读音,避免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语音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国家制定了语音规范。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酵”这个字统读为jiào。这一规定使得“酵”的读音得到了统一和规范。
可见,“酵”读jiào的原因是其历史演变和语音规范的结果,在现代汉语中,“酵”应读作jiào。这一技巧并没有通用性,所以需慎重使用。
一些编辑看到这样带数字的图和表头就大,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用编辑思维思考问题,大多数情况都可迎刃而解。
这道题的答案:1.睡眠时间缺单位;2.缺“6~7(含7)”数据;3.表题应放在表格上方。错误1是单位的问题,少单位的话数据也没有意义,应该能看出来;错误2是数据连续性问题,顺一下就能看出来;错误3是常识问题,表题在表上,图题在图下。当然,遇到这样的题数据是要看一下的,这道题降低了难度,所有数据都不相干,也没有粗大误差。
这样一分析,大多数问题都是编辑工作中常见的,只要不慌,就能解决。
命题人在出题时其实也会受到一些限制,比如题目要原创,不能和之前的题目重复。原创是有很大难度的,先要选择文本,不能随便选,一般来说,经典名著里的、高考题目里的······总之文本一定要“干净”;然后是造错,受文本和出题时间的限制,造出“有水平的错”难度很大。那么,文本中前后不一致就会成为一个重要选择。人名不一致、地名不一致、时间不一致、事件前后矛盾、序号不连续······
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编辑有多渊博的知识,只要细心就能看出来,也很好解决。下面给出处理这类问题的技巧和步骤:
按照新闻报道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来核对文本内容。这有助于快速识别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检查这些信息是否在文本中保持一致,没有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
在阅读文本时,遇到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时,可以重点标记出来,以便后续对比和检查。
除了核对六要素外,还需要验证文本中的逻辑是否合理,事件的发展是否符合常识和逻辑规律。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大大提高检查文本一致性和识别错误的准确性和效率。
上面说了这么多,不敢用“总结”“梳理”这样的词,大都是自己在做题和命题的时候偶尔想到的。借此机会,彼此启发,共同进步。祝愿大家在未来的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更期望大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效率与质量,让每一次积累都成为我们编辑力成长与进步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