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课堂
从知识性差错反思编校问题
发布时间:2020-06-23

       编校工作如同一场战争,我们编辑就是战士,需要密设防线把显在的和隐藏的敌人(差错)消灭在审读、加工、校对等各个环节,这是编校工作应尽的基本职责。

       编校是一门艺术,将各学科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书稿精雕细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为读者打磨正确、科学、可读的作品、精品,是编校从业者的理想担当。

       想做到密设防线、打磨精品,编校工作者就应该有足够的责任心、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不仅对书稿从宏观上要加以把握,而且对书稿每一个细节部分都要加以审核质疑、推敲核对,斟酌观点和材料,用心辨别和取舍,精心加工,其重中之重在于杜绝因编校失误而导致政治性差错和知识性错误(即“硬伤”)。本文仅就笔者近来发现的一些知识性差错做一些辨析和思考,供批评指正。

 

一、差错实例

 

       ×【错例1】  有一本学生阅读类书稿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爱因斯坦被苹果砸到,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浮力定律。”

       【辨析】  万有引力是牛顿发现的,而不是爱因斯坦发现的。

       ×【错例2】 《诗人的秋天》一文有一句话:“刘禹锡在落寞中写下《陋室铭》,交给大书法家王羲之刻在石碑上,以供后人观看。”

       【辨析】 刘禹锡是唐代人,怎么能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东晋王羲之呢?这不是犯了“关公战秦琼”的错误了吗?

       ×【错例3】 《鲁迅小传》一文第8页:“祖父周福清,号介孚(1937—1904)。”

       【辨析】  根据基本的人物生卒年常识,1937年也不应该在1904年之前,经查相关资料,鲁迅先生的祖父周福清生于1838年,卒于1904年。

       ×【错例4】 《文学断片》:“自从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人性格中的垄断主义,排他主义,一花独放主义,便根深蒂固。”

       【辨析】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毁儒家及诸子书籍,第二年又坑杀儒生和方士四百余人。以“焚书坑儒”而出名的秦始皇怎么可能“独尊儒术”呢?“独尊儒术”起于汉武帝。当时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错例5】  某教辅读物材料阅读中,“《水浒传》第十回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辨析】  例句中的“陆虞侯”应改为“陆虞候”。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很容易混淆。很多人分不清楚的原因在于对“虞候”的由来不清楚。候,古时候迎送宾客的官员,周朝时就设有这种官职,称为“候人”。而“侯”是古代五等爵位之一(公、侯、伯、子、男)。

       在宋代,“虞候”这个词其中一个意思是指“官僚雇佣的侍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陆虞候在前几回里已有叙述,也只是一个小人物,是高俅的心腹,相当于后来的“打手”“爪牙”之类。

       ×【错例6】  某少儿图书中,认为狮子生活在茂密的热带雨林。

       【辨析】  狮子生存在大草原,而非茂密的热带雨林。

       ×【错例7】  某报中有一段话:“似乎很男人的汉武帝为了和亲与王昭君失之交臂,恼怒之余,把一个不相干的画工毛延寿杀了……”

       【辨析】  汉武帝驾崩于公元前87年,而王昭君和亲是在公元前33年。根据史实,将例句中的“汉武帝”改为“汉元帝”。

       ×【错例8】  “等待夕阳落下,携手归家,一如那对白发翁媪;又或静望芙蓉浦,等故人归来,逢于落花时节,一如太白与李龟年的那场相逢。”

       【辨析】  此处,“太白”应为杜甫,根据李白(701—762)和李龟年(698—768)的生卒年,两人生活的年代有交集,但是前面有一句话“逢于落花时节”,可以推断是根据《江南逢李龟年》这首古诗来阐释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这里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

       ×【错例9】  冯骥才先生的《精神的殿堂》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的遗骨被葬入法国先贤祠。显然,这么做,不仅是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做出的卓越贡献,更是由于他们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辨析】  此处错误比较隐蔽,1955年应为1995年,相差了整整40年。由于传言的皮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与朗之万的恋情,导致居里夫人声誉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居里夫人1934年去世后,一直被安葬在巴黎郊外,时隔61年后,即1995年,由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下令,将居里夫妇两人的棺木移入先贤祠。

       ×【错例10】 《史记》《左传》《毂梁传》都有记载,这里主要是依据《史记·孔子世家》来写的。

       【辨析】  此处,《毂梁传》有误,“毂”应为“穀”,此处的“穀”,根据《辞海》(第6版)第750页“穀梁传”词条,之所以用“穀”,是因为《穀梁传》的作者是穀梁赤(生卒年不详),穀梁氏,名赤(或作嘉、寘、俶),战国时期著名经学家,相传为子夏弟子,治《春秋》,初仅口说流传,至西汉才写成《穀梁传》。

 

二、差错分类

 

       归结而言,常见编校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类:

       1.张冠李戴

       将甲做的事儿错成了乙做的事儿,在科学类的书稿中或者学生读物中多见。针对这样的内容,要多看两遍,不能存侥幸心理,如果拿不准的话,还需要多查一查,以便确认。

       2.关公战秦琼

       将不在同一时代的人物或者事件误以为发生在同一时代。这类错误如果里面涉及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物或者事件,根据时间信息,可以推知其他。如果信息都不熟悉,最好根据《辞海》或者人名大辞典等工具书,把书稿中涉及的人物或者时间都查一查。

       3.生死不明

       书稿中出现这类问题时,可以根据常识先推断,比如生卒年位置调换、计算后的年龄畸大畸小等错误,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有些问题可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比如公元前错为公元后、公元后错为公元前、皇帝年号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错误等,这些就需要查找工具书来核对。

       4.企鹅遇到北极熊

       这类错误一般出现在科技类书稿中,编辑除了要积累一般性的科技常识之外,最好阅读一些权威通俗的科普读物,这样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科普常识错误,剩下的错误就需要查找工具书或者权威资料来核实了。

       5.内涵不清

       比如“桂香陌是指月宫里飘满桂花香气的大路”,看到“陌”字,我们可能会联想到“阡陌纵横”这个成语,里面的“陌”是指田间东西走向的小路,而不是大路。

 

三、分析思考

 

       对提升编校质量的几点思考:

       1.在编辑书稿时,要把握整体思想,要注意前后照应,对前面看过的内容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后面的内容中发现表述有出入乃至前后矛盾等问题。

       2.编校态度:胡适先生有一句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这里化用一下,“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无论对于什么人的书稿,著名作家也好,普通作者也好,都要有一个敢于质疑的态度,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也不可能发现错误,这是编辑书稿的一个基本态度和素质。

       3.需要多看书、多学习、多积累,培养感觉,在学习时一定要将正确的概念、思想映入自己的脑海中,牢固掌握正确的知识,努力提升辨别差错的能力。

       4.通过自己不断的积累,我觉得可以找到这样一种感觉:错误无法从自己眼前溜过,因为一个错别字或者一个不恰当的词语可能会把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的整个意思弄错,或引起重大误解。

       5.编校要掌握一个原则:重在硬伤——不错不改——切忌错改。最后应该达到《论语》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编校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