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课堂
“约+概数”真的不错!
发布时间:2020-06-02

       在出版物编辑加工中遇到“约+概数”的表达,“约50006000吨”“约5分钟许”“约两千余人”这类“约+概数”的形式,常被作为“成分多余或重复”的语法问题——要么删去“约”,要么将数值改为确数。这种做法有道理吗?

       实则,“约+概数”并不算语法问题,是可以这么使用的。已有相关专家提出过这个看法,但没有展开来说(参见木铎书声《质检请注意:这些短语〈现汉〉都在用,可别判错了》,2018-01-05,骆宏、杜永道)。本文详细来探讨下。

       所谓概数,“从具体的表示形式来看,概数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数字连用的形式来表示的概数,比如‘四五个’‘多收了三五斗’‘百八十个’;另一种是用数字跟一些表达模糊数量概念的汉语词语组合起来,共同来表达概数。比如‘二十几’‘五百多’‘一百余人’‘三十来个’等等”(《〈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解读》“概数有几种类型?”)。此外还有与“左右、上下、近”等词连用的概数。

       而非但是“约”,与“约”有相同义项和用法,如“大约、约莫、大约莫、大概”这类词(参见《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大概”词条),也都可以与概数一起来用。——本文为表述方便,统称为“约+概数”。

 

01“约”:词典字书的释义

 

       首先,对于+概数的形式,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相应释义和例句:

       ★【约】(副)大概:年约十七八。

       那么看大概的相应释义和例句:

       ★【大概】(副)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从这里到西山,大概有四五十里地。

       再看其他这类词的相应释义和例句,如大约、大约莫

       ★【大约莫】(副)大约:大约莫有七八百人。

       除了这类词本身的释义和例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多处也使用了+概数这种形式,如:

       ★【北京猿人】中国猿人的一种,生活在约70—23万年以前。

        “70—23此处为表示数值范围的概数,”“70—23;而不会是70”—“23,否则不符合北京猿人实际。

       ★【蓝田猿人】中国猿人的一种,大约生活在80多万年以前。

       其次,《辞海》(第六版)和《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表示大约、大概的义项中,都用了这个例句,也是+概数的形式: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约以十数:大约有十几(条)。可见,+概数的形式,古已有之。

       另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大约、约、约莫都放在大概词条中一同做讲解、举例,副词,表示对数量、时间的不很精确的估计

       ★小红大概十六七岁 | 这里离县城大概十里左右 | 大娘大概有五十多岁

       ★大约走了十多里地才到

       ★这一箱约莫有二三十斤 | 走了约莫十多里地才到

       通过以上专业权威的词典字书的释义及例句可以确定,+概数的形式在概念上即是允许的。

 

02“约+概数”:广泛运用的案例

 

       除了专业权威的词典字书以外,+概数的形式,在权威资料文献中也有很多实际运用。如《毛泽东选集》:

       ★地主富农在乡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各地有多有少,但按一般情况来说,大约只占百分之八左右(以户为单位计算)(第四卷《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对于争取全国的开明绅士(大约有几十万人),以及对于孤立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蒋介石反动派,都是有益的(第四卷《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

       ★率领两个整编师的四个旅,即整编二十七师之三十一旅、四十七旅,整编九十师之五十三旅、六十一旅共约二万四千余人(第四卷《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

       ★按情况,大约以十几个人,或二三十人,或四五十人,开会一星期左右为适宜(第四卷《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

       ★这三个战役使国民党在去年十月初至今年一月底的不足四个月中丧失约一百五十四万多人(第四卷《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

       ★中国人民为了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花了一百多年时间,死了大概几千万人之多(第四卷《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题注)

又如《邓小平文选》:

       ★中原现有干部,计华北调来的一万一千,华东调来的六千,军队抽出者万余,共约近三万(第一卷《关于今后进入新区的几点意见》)

       ★计有二十四个军七十二个师,共约四十四万人左右

       ★可作机动使用者,大约有四个到五个军

       (第一卷《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在西南,除军队外,约有十五万到二十万的地方工作干部(第一卷《克服目前西南党内的不良倾向》)

       ★欺负中国的列强,总共大概是十几个(第三卷《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此外,在社会大众层面,+概数的形式也有着广泛运用。如:

       ★今年元旦之夜约十时许,当机电局一女职工骑车转入福建北路某弄时,一只男人的手突然捂住其嘴,猛地把她从车上摔将下来

       ★有些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女社员约占社员总数的一半左右

       ★在东北海军全盛时期,曾拥有大小舰只二十一艘,约三万零二百余吨

       ★甲午中日战争后从中国掠取的三亿四千五百万日元的战争赔款,其中二亿七千五百万日元,即约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人口一万以上的至少有三十余族,十万以上的约十六七族

       ★行情方面这样的暴跌,往往开始于经济恐慌到来之前约十二个月到十八个月的时候

       ★此外,国家还允许企业向银行借用的固定资产中短期技术改造贷款在所得税前归还,每年约100多亿元

                                                                                                                                  (以上来自语料库在线

       从语言运用来看,无论资料文献的权威层面,还是社会大众的普及层面,+概数的形式是被广泛运用的。

 

03“约”作为副词:语法层面的合理性

 

       既然+概数的形式是允许的,也是被广泛运用的,不存在语法问题,那么从语法层面如何来解释其意义呢?诚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所言,这类词(大约、约莫、大约莫、大概,在此统用来表述)在语法上,一种使用情况是作为副词,表示对数量、时间的不很精确的估计。那么,+概数就是表示对数量的不很精确的估计。综上各例句,+概数主要有两种具体的表达形式:

       1直接加数量词(概数)。如:约十七八、约70—23万、大概十六七、大概十里左右、约莫十多里、约二万四千余、约一百五十四万多、大概几千万、约近三万、约四十四万人左右等。

       2加动词,再加数量词(概数)。如:大概有四五十、大约莫有七八百、大约生活在80多万年以前、大概有五十多、大约走了十多里地、约莫有二三十、大约只占百分之八左右、大约有几十万、大约有四个到五个、约有十五万到二十万、大概是十几个等。

       很显然,从形式(2)来看,是作为副词修饰动词,表示程度,语句表达了一种估计的语气。所以,在这个语气中,与概数(作为数量词)因为词性不同,在句中所属成分不同,所起作用不同,不产生成分多余或重复的语法问题。

       那么形式(1)中,虽然直接加概数,但是作为副词的词性并没有发生变化,也是表示程度,因此也是表达估计的语气,与形式(2)的表达目的与结果是相同的。而比较来看,构成概数的几、多、余等的词性是数量词,左右、上下这类是方位名词,它们都不是副词,都不在句子中充当表达程度的成分,而是与表示精确数量的数量词组合构成概数词(参见《〈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解读》概数有几种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作为副词,表示程度,和数量词一起用,同类型的词如才、就有相同的/+概数用法,它们从不被认为存在语法问题,而是表达句子的某种语气。如表达量少的语气:

       ★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我们几个人合起来才翻译了四十几页(《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表达量多或量少的语气:

       ★我们班就七八个(《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轻读或重读分别表示量多或量少的语气)

       同理,即是表达估计的语气。而在表达估计的语气上,还可以和不确定的时间一起用,表示对时间不很精确的估计,这在语法上也不会被认为有问题。如:

       ★我大概月底回国 | 这些活儿约莫天黑以前能干完(《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这种情形,现在许多人还没有看清楚,但是大约不要很久,人们就可以看得清楚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将革命进行到底》)

       ★印度人民也是具有非凡文艺创造活力的,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就形成了《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四种显集(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总起来说,+概数的形式,是作为副词,表达估计的语气,并不存在成分多余或重复的语法问题。

 

04结语

 

       之所以如此小题大做地探讨“约+概数”的形式,是因为从书稿编校的实际来讲,我们编辑和校对工作,值得提倡“化繁为简”的工作方法,以提高处理书稿的工作效率。即是对于不会形成差错的语言问题,不必刻意和固化地处理,有时尽做无用功,甚或反而徒增工作量。当然,要做到“化繁为简”,还需要编校工作注重平时的积累与思考,加强科学的认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