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课堂
不必逢“台湾”加“中国”
发布时间:2019-12-23

      “ 1949511日早上,14岁的李敖去了中国台湾,2005925日傍晚,70岁的李敖又踏上了旧乡的土地。

       从这段文字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以下几个信息:

       其一,李敖原非中国人,他在14岁时才去了中国台湾;

       其二,这段文字的作者也不是中国人,他是以与中国了无干系的身份,介绍14岁后在中国台湾定居的李敖;

       其三,李敖原系何国人士,未作交代,所以70岁的李敖又踏上了旧乡的土地究竟在何处,待考。

       按照常情,以上的判断应该是准确的,因为通常提起本国的某地,只说某地,是不会说某国某地的,只有提起外国的某地,才会说某国某地。

       然而,这段文字偏偏是中国的记者在写中国的李敖。

       这样奇怪的笔法并不是孤立的,相反很常见。它源于写作者的一种过敏反应。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台湾、香港涉及主权问题,在文字表述上是需要格外慎重的,否则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

       于是,由敏感而过敏,有些人于不经意间又形成了机械反应——逢“台湾”加 “中国”,逢“ 香港”加“中国”,美其名曰“加大保险系数”。这颇类似民间广为流传的“傻女婿”,把父母的叮嘱驴唇不对马嘴地乱套,自以为得心应手,实则让人啼笑皆非。

       台湾、香港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特定语境下,是需要强调说“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的。

       比如,台湾、香港不能与中国并列,也不能与其他主权国家并列。这从逻辑学上说,是概念不对等,不能并列;从国际法上讲,是地位不对等,须加区别。

       所以,如果碰上台湾、香港一定要放在国家堆里一起表述,就必须标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这样就表明,此二者是地区,是属于中国的;而与国内某地并提,是完全没有必要加“中国”的。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与黑龙江、北京并提很正常,冷不防来个“中国台湾”,不仅是蛇足,而且还会产生如上所述的歧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