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说 /
图书质量是出版行业上下都非常关心关注的话题。2019年大学出版社年会·编辑论坛聚焦图书质量,邀请了出版行业五位质检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质检经验。
本文为第四篇,由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质检部主任于孝锋谈“责任编辑对图书编校质量的全过程管控”。他认为,责任编辑是图书编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有责任有义务对图书编校质量做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于孝锋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质检部主任
责任编辑是图书编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有责任有义务对图书编校质量做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一、图书编校质量全过程管控概述
1.图书编校质量全过程管控的含义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一本图书的出版过程可以看作一个项目,责任编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项目经理),所有参与这本图书出版的人都是项目组成员。
图书编校质量的管控包含管理和控制两个方面。


全过程管控即对稿件所有编校环节的全面管控,包括:
编辑加工中的质量管控
校对中的质量管控
印制前后的质量管控
2.图书编校质量全过程管控的意义
有效提升图书编校质量
合理规避各类风险
明确编校人员分工定位
提高编校人员工作效率
妥善处理作者反馈意见
缩短图书制作周期
最大限度地调配和利用资源
二、图书编校质量全过程管控的方法
1.编辑加工中的质量管控。
审核和处理审稿中发现的问题
按照尊重作者、改必有据、依据规范三大原则来加工稿件
逐字逐句审读稿件
消灭稿件中的各类差错
根据读者对象和稿件题材的不同,对稿件进行润饰提高
对稿件前后的名称、材料和数据等进行统一
仔细核对引文和资料,有译文的还要校订译文
认真填写编辑加工记录表,详细记录编辑加工的过程
2.校对中的质量管控。
根据稿件内容、专业的不同,合理确定校对人员
指导校对人员进行校对工作
将校对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向校对人员解释说明
在校对过程中要随时抽看校对样
校对完的稿件要认真审核
对图表、公式、曲谱等,要安排专人对照原稿校异同
对重点稿件、复杂稿件或原稿质量较差的稿件,可以申请外校或增加校次
3.印制前后的质量管控。
与作者建立紧密联系
重视外审工作
善于使用人机结合的校对模式查漏补缺
认真履行通读职责
配合印前质检工作
认真检查付印清样、折手、样书等
在图书出版后尽快申请成书质检
收集作者、读者在使用图书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详尽的书稿档案,以备查验
三、图书编校质量全过程管控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职责,合理分工;找准定位,不要越位。
责任编辑要明确编辑、校对、质检等工种的职责与分工,还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越位。
该是责任编辑承担的责任,要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来;不是责任编辑主抓的工作,可以交给校对等人员来做,之后再通过通读等方式进行把关。
2.尊重作者意见,尊重稿件风格,避免过度修改。
责任编辑要尊重作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凡涉及内容的重大修改,必须征得作者的同意。
稿件的内容千差万别,稿件的风格千变万化。责任编辑在修改稿件时,不要墨守成规,只要语言不产生歧义,能让人读得通、读得懂、读得舒心,没有原则性问题,就要尽量保持原貌,避免过度修改。
3.修改稿件要分层次,解决问题要分批次。
责任编辑在修改稿件时要分清主次。要清楚地知道看稿时的侧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又应该遗留一些什么问题以待后续解决。
责任编辑应将稿件需要处理的各类问题记录下来,分批分次逐条解决,每解决一类问题要从前到后顺序查改。
4.灵活处理疑难杂症,合理规避各类风险。
责任编辑要灵活处理疑难杂症。首先要建立起攻克疑难杂症的信心,其次要制定修改它们的规则。
责任编辑要懂得合理规避各种风险,不要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对涉及个人隐私的介绍,应该做模糊化处理。对封面、目录等,应删繁就简。
5.重视技术性问题,重视辅文、引文的核对。
责任编辑要重视技术性问题,即重视标点符号、量和单位、数字、字母大小写、体例版式等。
责任编辑尤其要重视辅文和引文的核对,包括封面、扉页、版权页的统一性,前后辅文的编排顺序,编委会排序,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的正确性等。
6.建立丛(套)书项目负责制度,做到丛(套)书形式统一。
丛(套)书项目负责制度是指每套书配备一名丛(套)书项目统筹编辑〔丛(套)书责任编辑〕。丛(套)书项目选题申报之后,担任项目统筹编辑的人员就应该被确定下来,丛(套)书全部出版后职务即解除。
丛(套)书项目统筹编辑的主要职责就是统筹本丛(套)书的一切编校工作,制定相应的规则,组织和召集丛(套)书项目编校会议。
出版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升图书编校质量不只是某个人的责任,而需要全体参与者共同努力。
作为责任编辑,手中的图书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只有我们全情投入,加倍呵护,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