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课堂
引文辨伪:一个文科类编辑的五条经验
发布时间:2024-01-23

严格来说, 辨伪是文献学家的工作,并不属于编辑的业务范畴。但古代文学类稿件引文来源复杂、异文频出、数量众多,以及少数作者的水平、态度存在问题,导致各类伪作混入稿件中。如作者、编辑不能及时发现,一旦成书,便会谬种流传。因此,对编辑来说,如何及时发现伪作,也是一个难题。

笔者曾遇到一些类似情况,本着“编辑积极发现,督促作者解决”的原则,积累了少许经验,谨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师友参考:



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学术史上的经典辨伪案例都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如莫砺锋教授发现《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一事(见《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42—50页),就是由偶然事件触发的。


但偶然事件的背后,还有着辨伪者深厚的日常积累,否则很难发现伪作存在的问题。对编辑来说,更是如此。


一部稿件中,有这样一处引文:

李煜诗曰:“异国非所志,烦劳殊未闲。风涛千万里,无复见钟山。”


坊间流传的李煜作品,多以词为主,如《南唐二主词笺注》,而少见李煜的诗歌。一校编辑未发现该引文存在问题,但我在做二校工作之前,恰好编校过一部宋人笔记——张君房《乘异记》。该书完整记述了这首诗的来龙去脉,该诗叫作《亡后现形诗》,相传李煜死后,因思念故国,以道士身份魂游金陵,向在金陵为官的贾黄中出示该诗,并流传后世。


显然,李煜“亡后”不会“现形”,更不能写诗。这首诗虽不排除李煜生前所作的可能性,但大概率是后人托名而作(这类案例在诗歌史上屡见不鲜)。也就是说,这首诗的作者是不明确的。


因此,经与稿件作者的反复沟通,他接受我的这一观点,将引文改为:

一首署名李煜的诗写道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过于“狡猾”,不够圆满,但总算避免了一个小漏洞。







案例总结


编辑日常要加强积累,夯实基础,减少知识盲区,遇到伪作,才不至于遗漏。




核对引文“源”与“流”


所谓源,就是指作品出现的源头,包括作者、年代等信息;所谓流,就是指作品流传的过程,包括版本、异文等信息。核对源流的传统方法是利用版本目录知识,直接核对纸质文献或相关记载;随着科技昌明,各类数据库以及检索技术也应用到辨伪工作中。


对编辑来说,核对引文源流已成为基本技术之一。具体到引文辨伪,主要是核对其作者身份、创作年代、版本信息是否存在疑点。(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作者如不提供引文出处,编辑的核对质量会打折扣。该问题需另撰文论述,本文暂不涉及。)


在笔者编校过的一部稿件中,作者数次引用一首“杜甫诗”印证杜甫的诸葛亮情结,该诗如下: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

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

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经过数据库和纸质书的双重检索,发现这首诗不见于历代杜诗别集;而《全唐诗》等诗歌总集也未收录。


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如果署名某诗人(尤其是有名气的诗人)的作品不见于历代别集、总集,很有可能是后人托名伪造的。


果然,利用读秀查到:这首诗的原始出处可能是《三国演义》,在嘉靖本 《三国演义》“武侯遗计斩魏延”一则,后来被毛纶、毛宗岗父子移到“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一回中。


翻阅书架上的《三国演义:历史考证版》,发现石麟教授对此诗做过批注:

此诗不知何人所作,《全唐诗》、杜甫诗集均未见此诗。


而陈尚君教授在《转益多师》中也考证过该诗,指出:

杜、白二集皆有宋本流传,均无此诗,可知为明清间人依托。

但绝非唐诗,盖好事者所作。


由此可见,该诗的作者存疑,大概率并非杜甫,以此诗来论证杜甫的诸葛亮情结,是存在问题的。


因此,我向稿件作者反馈了这个问题,并出示了石、陈二教授的论点。稿件作者虽未做明确回复,但在返稿时删去了涉及这首诗的文字。







案例总结


传统目录版本学知识与现代数据库检索技术,是核对源流的一体两面。在编校工作中,要将目录版本学思维作用于现代数据库检索技术,才能事半功倍,完成引文核对工作。




关注学界前沿动态


近几十年来,在辨伪领域,文史学界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编辑一方面要多做积累,考证源流;同时也要了解前沿学术动态,将今人成果化为己用,作用于编校工作。


笔者曾编校一部宋人词集,整理者在为一首词作注时,引用唐人牟融诗印证。经核对,牟融诗出自《全唐诗》,似无问题。


但其他编辑指出,唐无牟融其人,这个注释是错的,《全唐诗》中牟融诗都出自明人伪造;并出示陶敏、刘再华老师《〈全唐诗·牟融集〉证伪》(《文献》1997年第2期26—31页)以及莫砺锋老师讲座录音,提供了具体证据。


我仔细比对陶敏、刘再华、莫砺锋诸位先生的观点、论据后,认为《全唐诗》中的牟融诗的确是伪诗。于是,将各种论据整理后发给稿件作者,该作者欣然接受,并表示:

感谢各位编辑的认真负责,几处提醒是极为有益的,尤其关于牟融诗系伪作,建议删除的建议。后续如有其他看法,直言可也。








案例总结


对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编辑应做到尽量了解。酌取他人已有成果,不但能解决编校中遇到的学术问题,还能节约编校中的时间成本,开拓编辑的视野,其益处不止于辨伪一端。




尊重与质疑权威


古代文学类稿件的作者(整理者)多是专业学者,甚至卓有成就的名家。但正因如此,更要确保引文的绝对无误,否则危害尤剧。


笔者曾编校过一部诗学专著,提到两首秦桧诗,全诗如下:

其一

杰阁侵霄汉,宸章焕壁奎。

内廷颁宝宴,中使揭璇题。

信誓山河固,恩宠雨露低。

寒儒倚天禄,目断五云西。


其二

功掩萧何第,名越崔氏堂。

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

金碧飞翚外,鸾虬结绮旁。

落成纷燕贺,弱羽得高翔。


笔者检索这两首诗的源流,发现出自《稼轩诗文抄存》。也就是说,这两首诗的作者可能是辛弃疾,而不是秦桧。


经与稿件作者交流后,作者表示:

我知道这个情况,但宋史名家邓广铭先生1948年已有专文辨伪,证明诗歌作者是秦桧,该文收录于《邓广铭全集》。


我随即查阅了《邓广铭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发现了这篇名为《辛稼轩集中误收秦桧诗——对于〈稼轩诗文抄存〉的一点纠正》的文章,证明稿件作者的说法是存在的;而且邓广铭先生是首屈一指的宋史大家,在辛弃疾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辨伪工作,可信度、权威度极高。


但读罢该文,我反而产生了疑问,因为邓广铭先生的依据是:

“信誓山河固”一句是秦桧自夸其屈己和敌的大功,“一德契穹苍”句更指明了是秦桧的书阁,而秦氏这书阁之得名,又正是因为宋高宗亲自替他写了一个“一德格天”的匾额之故。

结论是:


上二诗乃是秦桧在接受到上项恩宠之后呈献给宋高宗的谢恩诗,和辛稼轩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想来是从《永乐大典》中误收的吧。


如此看来,邓广铭先生也没有直接证据,更多是凭借史家的敏感度。这样近乎于推理的辨伪,由于没有版本依据,很有可能存在漏洞。


因此,我在读秀、中华经典古籍库等平台对该诗进行了检索,发现在福建莆田的一些地方志、地方史、族谱等材料中,也有这两首诗的痕迹,并署名“黄公度”,既非辛弃疾,也非秦桧。


将该信息反馈后,稿件作者表示再斟酌斟酌,后未收到回复。







案例总结


编辑对名家的一些结论,要谨慎核对,甚至有理有据地质疑。这类质疑不是不尊重,反而是对名家声誉的一种维护。




忌盲目自大


再博学的编辑,知识储备也是有限的;而稿件知识的广度,可能是无限的。即便在编辑最熟稔的知识领域,也会因盲目自大而导致错误。


笔者编校过一部诗词鉴赏类稿件,作者提到:

萧长华先生的“金乌坠玉兔升”一段。


萧长华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而我的专业和兴趣也都在小说、戏曲领域。因此,直接向作者发出质疑:

“金乌坠玉兔升”是京剧《杨家将·碰碑》一折中的老生唱段,萧长华先生以丑角名于后世,当无以此段著称之理。


作者马上指出我这段话的漏洞:

《杨家将》中是“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拙著所引出自《审头刺汤》汤勤的“金乌坠玉兔升满天星斗”。汤勤以丑角应工,是萧先生的本工戏。


在这段文字之外,作者还发来萧长华先生这段唱的录音链接;不过,这位作者不想驳我的面子,又担心读者有类似于我的疑问,稿件中还是做了修改:

《审头刺汤》中萧长华先生所饰汤勤的“金乌坠玉兔升满天星斗”一段。








案例总结


对于疑伪引文,编辑不能过度依赖知识储备,要多方考证,讲求证据,才能减少沟通成本,提高编校质量。




结     论


引文是书稿作者观点成立的基本依据之一,必须做到精确无误。但实际上,引文错误是广泛存在的问题。本文仅就其一点——伪作,展开讨论,希望对诸位师友有所裨益。另外,我还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暂附于文末:


编辑辨伪,重点是发现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重担,还是要交给书稿作者,编辑不宜越俎代庖。


作者 | 徐辰

编辑 | 夏国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