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简介
张惠芳,编审,福建教育出版社质检部主任。198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福建教育出版社工作。曾担任过8年教育类期刊记者和编辑,长期从事中小学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教辅图书、教师用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多年从事教育理论、中小学教师读物的开发和文史类学术图书、大众读物的策划和编辑工作。2005年开始从事图书质检工作。
01区分炎黄、华夏、中华
炎黄是上古时期的两个部落集团,也是传说中的首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始祖,被汉族和一些祖源为汉族的少数民族视为祖先。很长一段时间,曾经用“炎黄子孙”称呼中国人,但是现在不提倡怎么用了。因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一些不认同炎黄作为他们的始祖,他们不是炎黄子孙。比如中南西南的很多民族认蚩尤为祖先,西北的很多民族祖先是史书中说到的戎狄,东北的民族也有另外的祖先传说。
华夏是夏商周及其之前由多元族群组成的民族集团,是夏朝的主体民族,被认为是汉族的先民,也是一个国家名(夏朝),后来成为中国的代称,中国人也被称为华夏儿女、华夏子孙。华夏作为国家的代称,是个很美的词,因此现在仍然可以用华夏子孙、华夏儿女称呼所有的中国人。
中华一词出现的时间相对晚一些,近代梁启超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用来指代中国所有的民族,所以中华既用于指称中国,也用来指代包含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14亿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侨都被称为中华儿女。所以,中华一词现在既是国家代称也是民族名,并且提倡使用中华民族、中华儿女来称呼全国各族人民,强调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民族团结。中华一词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拥有较大的接受度,有的国家的华侨华人使用“华族”作为他们在海外的民族名。
02出版物中繁体字使用规则
中国有文字的历史非常悠久,同一个字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写法,为了使用方便,现在我们对繁体字进行了区分,就是把繁体字分为规范繁体字和非规范繁体字。
哪些是规范的繁体字呢?可以查《通用汉字规范表》,它列举了哪些繁体字被简化了,遇到这些繁体字必须使用简化字,同时也列举了规范繁体字和异体字。《现代汉语词典》也是这样,简化字后面括号里的一般都是规范繁体字。除此之外的繁体字就是非规范繁体字,比如异体字。
现在使用繁体字,简单来说有几个原则。
一是简体字版的书必须使用简化字。但是这些简化字只限于《通用汉字规范表》中有的,《字表》中没有被简化的字可以使用繁体字(包括异体字),《字表》没简化的繁体字不能自行类推简化。
二是繁体版的书。如果是古籍整理类的,既可以使用规范繁体字,也可以本着遵照原著的精神,保留原文的异体字,这要根据整理和出版的目的,定一个编辑体例和原则;如果不是古籍整理类,只是普及性读物,一般要使用规范繁体字,只有在没有规范繁体字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异体字。
三是特别要提醒一点,那就是无论是简体版还是繁体版的书,都不用俗字。所谓的俗字,其实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所以是要弃用的。
03姓名中的简体、繁体、异体字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姓名用字自然也纷繁复杂,这给书稿编辑带来了很多困扰,在此梳理一些处理思路供参考。
第一,姓名用字和书稿其他文字一样,首先应该遵循《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精神。表内简化的字用简化字,表内没有的可以用繁体字和异体字。通用字表对可以用作姓氏人名的字有特别的规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作为参考肯定是没有错的。
第二,辞海、大百科全书等重要工具书也可以作为参考。这些书代表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是对通用字表和简化汉字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纠偏和补充。以重要的工具书作为依据,是被认可的一种重要编辑方法。
第三,一些姓氏人名之所以会存在简繁体、异体字并存和混用的情况,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这些字往往是多音字,汉字简化时,某个音简化了,另一个音却没有简化,而一些古人的名字我们并不知道真正是读哪个音,比如魏征魏徵、文征明文徵明;二是这些字往往是一字多义的,一个字某方面的意义简化了,另一方面的意义却没有简化,这就导致有的字既有简化字又有繁体字,简化字与繁体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如毕昇的“昇”繁体有好几个意思,其中一部分简化为“升”,而一些古人的名字,我们也同样不知道他取的是哪个意思。上面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导致了大家争论不休,有的说要用简化字,有的说不能用简化字,没能形成统一的观点。这种情况择一而从即可。
第四,无论是汉字简化还是通用字表,都有不完善的地方,这导致了姓名用字产生了一些混乱,也导致了无休止的学术争论,比如钱钟书钱锺书。不同的学术观点各有自己的逻辑,有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择一而从,而有的观点可能偏离语言文字法规和标准比较多,应该慎重选择。
总之,编辑可以在熟悉上述规则的情况下,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一种姓名用字,全书保持统一即可。
04参考文献和注释作者朝代的标注问题
关于作者朝代的标注问题主要是指参考文献和注释,因为这些地方需要简洁明了,不讨论内文,是因为内文可以用比较灵活的语言进行解释,文字多一些无妨。
第一,图书作者朝代的标注一般采用中国通史常用的朝代次序,这是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普遍接受的,基本不存在异义。其中有一些分裂或者过渡性的朝代有多个政权并存或前后相继,有的书还对此进行细分标注,如:五代·后梁,三国·魏,南朝·宋,等等。
第二,作者朝代标注的难点在于有的作者一生跨越了两个朝代。内文表述中可以明确说明作者生活在哪个朝代末哪个朝代初,但参考文献和注释需要简明,因此就引出了如何标注作者朝代的问题,目前这个问题没有形成共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主张标注作者生活年代长的朝代,有的人觉得应该标注作者去世的朝代,有的人则以作者一生中成就较大的阶段作为标准。既然没有统一的答案,我觉得一本书中无论采用哪种标注标准,只要统一即可。
第三,民国(1912—1949)通常视作一个朝代进行标注。目前有一些社科书就是这么做的。但是大部分书民国时期的作者通常不进行生活年代标注。这可能是因为:民国离现在比较近,很多人大家都知道,不必标注生活的年代;民国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很多作者一生不是跨越清朝就是跨越新中国,标注起来比较麻烦,进行了回避,回避是一个编校技巧。
第四,图书注释和参考文献按照朝代标注作者的生活年代,与学术界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分期方法不是一回事,也不能混用。比如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当代之类的分期方法,不同的学科概念和时间都有可能不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学术界和社会大众都没有共识,基本上没有看到图书用这种方式标注作者生活年代的。
05序和前言
序或前言都是图书正文前方说明性文字,二者有时候是完全相同的,有时候是不同的。序和前言不是一本书的必备项目,而是根据需要来定的,一本书既可以同时没有序和前言,也可以只有序没有前言,或者只有前言没有序。
当一本书只有序或者前言时,二者的性质大致是一样的,无非是名称不同而已,内容一般都是简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内容篇章结构或者多作者的分工、得到什么机构的协助等等。序有自序和他序,自序与前言相对接近,他序与前言是不同的。
当序和前言同时出现时,一般二者的内容是有明显的区别与分工的。这时前言的内容一般与图书正文有相对密切的关系,比如论及与正文相关的学术观点、阐明研究方法等等。这时二者在图书中的位置就有区分,一般序是放在前面,前言放在后面,比如序在目录前,前言在目录后。总之,当序和前言同时出现时,序一定要放在前言前面,没有前言放在序之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