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现在的校对工作相对以前似乎简单了一些。以前的原稿绝大部分是作者手写的,有些作者的字迹确实是难以辨认,这给校对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而现在很多原稿都是打印出来的,整齐干净,基本做到了“齐、清、定”,确实比以前好很多。
但是,现在的校对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以前更难了。因为电脑的普遍应用及排版水平的提高,校对工作的“校异同”部分已经相对弱化,这样,在无形中就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多的“校是非”的要求,而如何在更短的出书周期、更多的校对任务中把“校是非”完成得更好,就成为我们校对人员需要思考并探讨的一个问题。结合这些年的校对工作实际,对于“校是非”这个方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1要敢于质疑并勤于查证
“校是非”,就是要找出原稿的错误,在实际的校对过程中就要做到勇于质疑并勤于查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试举一例】
《辛亥首义与时论思潮详录》(下卷)(2011年7月第1版)第563页倒数第七行:“第五龄 最怕饿 老熟快向簇上捉 五日后 下茧壳 制种选蛾善配合 干杀蛹 缫满籰 生丝原是出口货”。
当时我在校对此处时已是第四个校次了,原稿此段为引文,手写体,字迹不易辨认,前面三个校次一直都是“五月后”。此段引文为胡会昌所作的《劝农歌》,此三句歌谣及上下句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养蚕的相关技术要领。看到此处时,我觉得这个“月”应为“日”。因为小时候上学时养蚕的经历还依稀记得,从蚕宝宝到变成飞蛾用不了五个月的时间;然后我根据相关资料的查证得知,蚕在经过四次脱皮后,进入第五龄,这时就要进入做茧的状态了,所以要赶紧往“簇上捉”,以便让它尽快结茧,然后再经过3到5天后,就可以得到蚕茧和里面的蚕蛹,这时就得取下蚕茧了,经过杀蛹,缫丝,执籰等一系列工序后就可以得到生丝。如果时间长了,蚕茧里面的蛹就会变成蛾,这样就得不到可供出口的生丝了。据此可以肯定此处应为“五日后”。
2处处留心皆学问
这里说的就是一个积累知识的问题。一个好的校对应该是一个杂家,而不是专家,而且现在的出版形式也要求校对人员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往杂家方向发展。当然,现实的情况不允许也不可能要求我们继续去进修其他的专业,精力上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就只能靠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的积累了。通过平时的工作,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杂志、上网等各种传播媒体,与人交谈,广泛的爱好都可以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只要处处留心都可以积累成自己的知识库。
【试举一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科适用)》,在这本书的校对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知识点:就是在谈到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时讲到如何学会拒绝,其中有一段引文(限于篇幅原文就不抄录了)讲到,指导老师对一个女生拒绝男生的追求的建议是,时间最好选择在白天,因为晚上的时候人的情绪相对白天比较不容易受控制。看到这里,我就在想,为什么人的情绪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变化呢?通过在网上的一系列查证得知,无论从社会学上来说,还是从生理学上来说,这样的情绪变化是非常正常的,相关资料可以参见此处
http://wenku.baidu.com/view/88399de49b89680203d825a6.html。
【再举一个例子】
以前每次看见电视里放德国大众汽车的广告,结尾处总会有一个非常有磁性的男低音伴随着画面说出一句德语“das Auto”,一直都没在意过,直到有一天无意中看见汽车论坛里的一个帖子,“大众为什么要打死奥拓?”回想一下那个男低音的话“音译”成汉语确实有点像“打死奥拓”。奥拓是日本铃木这个品牌旗下的一款车型(Alto),不会是像跟帖的说的那样是因为大众太嫉妒奥拓的销售业绩了,当然这纯属笑话。不过,这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经过上网查找了解到,原来德语和英语不一样,德语中,每个名词都有一个表示其词性的前缀,即阳性、中性和阴性。“Auto”是汽车的意思,中性词;“das”就是表示词性的一个前缀,它表示这个词的词性为中性;而且还了解到,基本上,所有的德语名词的首字母,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要大写,无论是在句中还是在句首。
举这两个例子就是说明,只要留心,处处皆有学问;只要用心,不仅可以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
3对于质疑要查之有据
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提出疑问的时候要查之有据。
【举一个例子】
《商都武汉》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字的用法我和一些老师的看法不一致,那就是“径、迳、逕”。原稿此字出现多次,多用“迳”,极少部分用的是“逕”,但是使用这两个字的时候都是出现在本书的引文里面,在引文里面的意思都是当作“经过”讲。我的意见是应该一律改为“径”。因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在1955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的意见通过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其中“迳”作为异体字在全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里已经停止使用,但翻印古书须用原文原字的,可作例外。而在2013年的时候,新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又恢复了其中的51个非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并把它们收入三级字表,并明确规范了它们的使用范围(包括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迳”字就在其中。而这本书的性质可以说就是一本通俗读物,“迳、逕”在这本书里出现的位置都不做上面括号中所注明的用法的解释,而查2010年5月第2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可以知道,“迳”在作为人名、地名的时候用没有问题,在作为其他意义的时候,“逕”是“径”的异体字,且不能类推简化为“迳”,综合从本书的性质和引文的意思来看,用“逕”也不妥当,所以这里还是应该用“径”。
4要多方查证
在这些年的校对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有时候校对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但是编辑限于专业知识和其他原因而把本应是对的地方照着校对人员的建议改了过来,如果是专业性的知识,那就是明显的“硬伤”了。所以,我们在提出一个疑问、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疑问时,要注意从几个方面进行查证。
【举一个例子】
由于时间比较久,书名已记不大清楚了,只记得内容是讲美学方面的,当时我看的是第三个校次,里面有一个名词“拉斐尔前派”(也可以称为“前拉斐尔派”),一校和原稿一致,二校时校对人员提出了一个疑问,编辑就照校对人员的意见在校样上把此处改为了“拉斐尔画派”,由于此书讲的更多的是美学理论的演变、发展及争论方面的内容,当时我就觉得有一些疑惑,最后经过查找相关的书籍,联系前后文中提示的年代最终确定还是应该为“拉斐尔前派”,二校人员及编辑误以为此处是在讲拉斐尔及其弟子和传人所形成的一个画派,没有经过周密查证就改了过来。事实上拉斐尔属于佛罗伦萨画派。查证此处时最少需要经过三次考证,首先要查“拉斐尔前派”,看这个说法是否存在及其主要内容,然后和原稿的内容进行比对,看其是否存在逻辑上和时间上的关联关系,然后查找“拉斐尔画派”,再查找“拉斐尔”,也一一通过和原稿进行比对,最终确定结论。
校对,确实是一个很枯燥而且繁琐的工作。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校对,我感觉不光是要在校对过程中能够慢下来,而且还要能够读进去。“慢下来”才有可能做到“校异同”,才有可能发现原稿的错误,“读进去”才有可能发现原稿中遗留下来的实质性或专业性的错误。要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校对人员,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如果能用心,并有心地沉浸其中,相信还是能稳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