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质检
十年来文化领域“热词”的变化,反映了啥?
发布时间:2024-05-14

“热词”,即热门词汇。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热词指数源于相对应的人民文化实践在互联网的热度,集中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人民文化实践的焦点与亮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13-2022年相关网络热词与热度测度的数据,反映出我国人民文化实践有哪些新变化,又有哪些重要启示?一起关注。


“热词”如何筛选?


人民文化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生动呈现。“热词指数”可以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的新时代文化观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的过程。通过“热词”指数化研究,我们可以对这一过程进行精准的测度,以体现新时代文化观对人民文化实践的引领和塑造作用。


“热词”的数据来源是主要网络平台的热度和热搜数据。


第一,新时代重要理念相关“热词”。本文筛选的“热词”主要来源于十余年来党和政府关于人民文化实践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对国家主流媒体相关报道的词频分析,共同构成新时代重要理念相关“热词”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新时代重要理念相关“热词”

1.jpg



第二,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主旋律文化“热词”。主旋律文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融合度,能够体现人民文化实践的发展水平。这种融合指的是让主旋律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和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本文采用热搜榜数据分析讨论相关“热词”。所选来源为有公开热搜设置的“百度热搜”“360热搜”“抖音热搜”“头条热搜”“网易热榜”“搜狐新闻热搜”等6个主流大众媒体平台,得到的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主旋律文化“热词”,如表2所示。


表2  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主旋律文化“热词”

2.jpg



需要说明的是,受限于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采用的并不是对2013-2022年所有人民文化实践领域的全样本抽样分析方法,而是聚焦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主旋律文化“热词”,其主要来源于对当下人民文化实践热点和焦点领域的回溯。本文所呈现的是当下较为热门的人民文化实践词汇的历史关注变化趋势,选择的是“以当下观照历史”的研究进路。




从数据中发现的人民文化实践发展态势:▲民众对新时代重要理念的认可度总体呈现日益上升的发展态势。


第一,对“国家目标与战略愿景”的热词指数分析。代表性关键词的选择兼顾了国家整体发展的目标战略与国家文化发展的目标战略,以“文化强国”作为公共“热词”,其下位“热词”为“民族复兴”“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新时代”“创新型国家”“文化建设”等,最终得出指数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国家目标与战略愿景”相关热词指数

3.jpg



“文化强国”在2011年被提出以后,在网络上保持着一定的关注度,热度稳中有升。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口号的提出和时间表的确定,“文化强国”一词在民众中的关注热度持续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自提出以来在网络上形成了显著热度。热词数据显示,新发展理念在文化领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指出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遵循中华文化的逻辑规定,体现中华文化的身份标志,汲取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成功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二,对“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的热词指数分析。关键词选取兼顾了民众的文化观念与国家在文化建设上的价值取向。这一组包括公共热词“文化自信”及其下位热词“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热词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相关热词指数

4.jpg



“文化自信”一词的热度从2016年起陡升,并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这与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引起的全社会广泛关注密切相关。


“中华民族”热度趋势振荡上升,说明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人民文化实践正在成为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热词10年来保持稳中有升的变化趋势,说明我国的人民文化实践是以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为重心的。


第三,对“国际合作与全球观念”的热词指数分析。如表5所示,这一组关键词包括公共热词“人类文明”及其下位热词“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关系”“全面开放新格局”“全球治理观”“全球文明倡议”“文化交流”“文化出海”等。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于2013年,“一带一路”提出于2013年,“新型国际关系”提出于2015年,“全面开放新格局”“全球治理观”提出于2017年,“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于2023年。


表5  “国际合作与全球观念”相关热词指数

5.jpg


由于本组一些名词提出较晚,因而热度指数以几个关键节点为界,呈现出显著不同的时间阶段。“人类文明”“文化交流”“文化出海”是出现时间相对较早且持续获得关注的3个热词。


近年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起源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关于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人民文化实践热度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文明探源工程为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在推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和“文化出海” 也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热度。


第四,对“政治理论与思想指导”的热词指数分析。这一组关键词包括公共热词“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热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初心使命”“以人为本”。热词指数测算如表6所示。


表6  “政治理论与思想指导”相关热词指数

6.jpg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网络平台的热度显示出明显的同步性。近年来,在6个平台都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与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努力密切相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构成科学体系,以原创性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这样抽象的理论概念成为从中央到民众都关注的词汇。


“以人民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反映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要求在民众当中引发的共鸣。这为我们深刻把握和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主旋律文化深入人心,与日常生活融合形成新时代高品质文化生活。


第一,对“各种文化形式与载体的传播与融合”相关热词指数分析。该类型关键词组的公共热词为“主旋律”“国潮”“数字文化”“中国故事”“文学名著”“文化旅游”“文化节”“文博会”“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等10个。热词分析如表7所示。


表7  “各种文化形式与载体的传播与融合”相关热词指数

7.jpg



“国潮”与“数字文化”明显有着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国潮以一种流行趋势的形式让年青一代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本土文化。2018年被称为“国潮元年”,网络热度指数也的确显示出与“国潮”强关联的各网络热词,其数据是在2018年才开始出现可检测热度的。


而且在2018年之后,“国潮”网络热度的增长非常迅速,由于国潮与互联网用户中活跃度较高的中青年群体联系更密切,因此相关热度不仅增长快,数据量也更为庞大。“数字文化”在近年来深受关注是全球的普遍趋势。尤其是2020年以来,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明显加速了。


“主旋律”热词本身的指数变化相对比较稳定,近年来一大批优秀的主旋律作品通过内容和形式创新实现了破圈传播,在坚持正面导向的前提下,创作手法也产生了巨大改变,受到大众青睐。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受众面逐渐扩大,其所承载的主流价值理念也深入人心,这为“主旋律”热词的稳定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流量基础。与之相匹配的“中国故事”“文化旅游”热度也增长迅速。


第二,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词指数分析。该组关键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史诗”“古城”“四大发明”“汉字”“中华神话”“黄河文化”等10个热词。热词分析如表8所示。


表8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热词指数

8.jpg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和“世界文化遗产”热词指数分析显示,两者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在网络上获得大量关注。此外颇具亮点的“红色文化”保持着稳定的较高热度,随着其逐渐大众化、常态化,红色文化获得了越来越多年轻群体的追捧。红色景点、红色主题展、红色舞剧、红色戏曲等已成为主流“打卡”项目,“红色文化”持续圈粉。一些制作精良的影视剧进一步推高了红色文化相关实践的关注和参与,红色文化早已从最基础的文字、展板、绘画、物品,升级为小视频、小剧场、故事会,甚至是动画、微电影、电影、电视剧、舞剧、话剧等。


近年来,因数字科技的发展以及VR等技术设备的加持,红色文化更以多样化和智能化的新面貌,将那些有时间跨度、历史厚度和现实深度的人物、故事带给大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第三,对“文化机构与设施的作用”相关热词指数分析。该组热词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音乐剧”“话剧”“演唱会”“文化公园”“动物园”“文化论坛”“纪念馆”等10个热词。相关指数分析如表9所示。


表9  “文化机构与设施的作用”相关热词指数

9.jpg



“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剧”“话剧”“文化公园”“动物园”等热词在过去10年均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关注度。这些热词所代表的各类文化机构或文化设施让文化活动深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为中华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平台。


“博物馆”热词指数在2015年以后跃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并能持续保持,与近年来博物馆展陈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密切相关。各地博物馆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力求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国内多个博物馆文创和数字化交互装置的兴起,让博物馆重新得到了年轻群体的喜爱和追捧。



热词指数源于相对应的人民文化实践在互联网的热度,集中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人民文化实践的焦点与亮点。“热词”指数依托于互联网数据对人民文化实践实现了初步的量化评价,对于在更高维度和更深层次把握人民文化实践的时代性和主体性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文化实践“大词”的数据可得性说明了人民群众对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的新时代文化观的认可。与“新时代重要理念”相关的热词主要来源于政策文件、领导讲话和官方媒体文章,这些内容通常都不会指向非常具体的文化实践,然而这些“大词”“泛词”却能在“百度指数”“360趋势”等面向大众的信息获取平台成为关键检索词汇并形成数据积累,这本身就说明了这些重要理念正在通过文化实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当之无愧的历史书写者与主角,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人民创造并且服务于人民,在价值导向上坚定地以人民为中心。

第二,人民文化实践在诸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呈现生机勃勃的多元发展格局。其一,大众新文艺领域的变革。在当今社会中,新文艺领域已经迅速适应全媒体传播环境,并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网络文学和类型小说的兴盛映射出人民的巨大创造力;影视作品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文化自觉,从纯娱乐转向更有深度的主流化发展。这其中,“新国潮”成为传统文化与消费时尚结合的标志。其二,民间文化事业的繁荣。过去10年,戏曲、曲艺、杂技等传统艺术都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通过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价值观相融合,诞生了各种创新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由政府、开发者、学校和研究机构共同推动,地方文化产业体系日渐成型。其三,新媒介文化的崛起。新媒介文化借助“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已经在大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它们为大众提供了自由创作和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了进一步凸显文化主体性的机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动漫和游戏产业不仅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有机融合,为青少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其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民族民间文化起到了核心作用,而文创和新媒体为这一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不仅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在乡村振兴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人民文化实践是人民群众从文化接受者向创造者、传播者转变的重要途径。热词指数是互联网思维在人民文化实践中的生动体现。从内涵上看,“互联网+”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将互联网通信技术与不同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形成产业发展的新业态,继而推动社会资源集成优化的过程。互联网经济具有生产消费信息化、业态界线模糊化、市场主体多元化、销售网络平台化与市场驱动终端化的特征,意味着参与互联网的主体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这与人民文化实践的本质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备注:以上表格均为作者自制


来源丨《学术前沿》杂志10月(下)

转发自丨人民论坛网-学术前沿杂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