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课堂
参考文献的随意性引用及防治建议
发布时间:2025-04-22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施引参考文献既能体现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又能体现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尊重,还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追踪学术信息。可见,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在学术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并未得到科研人员的足够重视,参考文献的不当引用行为经常被忽略。在当前的科研评价工作中,对科技论文和期刊的评价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基于引用次数以及与引用相关的指数等指标来开展,对学者学术水平的评价通常也基于此类评价方法。在暂无各利益相关方均认可的替代的评价方法引入之前,参考文献的施引问题仍将是学术出版界关注的热点,如正确的参考文献施引方法是什么、参考文献出现在论文中的标准是什么、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存在随意性等。




参考文献引用相关研究述评


1.1 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引用的不当或不端问题已有大量学者进行了研究。有学者归纳了参考文献引用中6种不当引用行为:诱引、匿引、转引、滥引、崇引和曲引 [1];讨论了乱引、漏引、多引、自引等不良引用行为,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2];分析了参考文献不当引用中“引用矮化”的问题 [3];指出了参考文献的引用错误是科技论文的严重缺陷 [4];给出了欺诈引用的定义并对其进行了案例分析 [5-6]


参考文献的不当引用有作者的主动行为,也有被动行为。已有学者对引用动机、引用分类、引用习惯等进行了大量研究。

如有学者依据被引文献对论文作用的不同和引用意义的差别,将论文所引用参考文献分为正相关性引用类、负相关性引用类和平行相关性引用类 [7];或将引用动机分为驳斥、注释、评论、应用和支持等五类;或通过调查将引用动机分为三大类:说服读者、积极引用、为了交流、社会认可,消极引用,提醒读者、操作性信息;或设计一个基于非平衡学习和交互式标注的引文情感动机标注算法的引文情感标注系统[8] ;或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析中国期刊研究界和情报学界的引用动机[9] ;或以电子期刊全文下载量为对象,运用皮尔森(Person)相关系数证明下载行为与引用行为的正向相关关系[10] 。也有学者从引用文献的时间、类型、数量三个维度发现引用习惯对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具有显著性影响[11] ;利用数据挖掘中的CART分类算法构建操纵引用的识别算法[12]


1.2  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引用一直是学术出版界关心的问题。从论文撰写过程来看,作者可以考虑参考文献对本研究的价值来施引,也可以考虑叙述需要、保证某些观点的来源合理性而施引,还可以希望通过引用他人的文献,以丰富自己论文的内容。当然不排除有些作者希望借助被引论文提升自己论文的水平。

上述这些施引行为,对于大多数作者而言,是可理解的;对于编辑而言,也是可接受的,毕竟相对于论文内容的原创性、创新性等方面,引用问题的影响较小。


从文献施引过程来看,其本身有复杂性,涉及作者的施引心理、施引行为等多方面因素。作者的施引行为,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于科研工作严谨性的尊重,另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自我约束。显然,作者对待论文引用可能存在的随意性,给参考文献的不当引用打开了“方便之门”。


从编辑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学术出版界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信任作者,予作者以较大的自由度。但让部分自律性不够的作者有了活动的空间。笔者认为,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参考文献的不当引用,多是由于论文撰写者(多为学生)的科研素质不过关、论文负责人(多为导师)把关不严、相关教育工作未落实等原因产生的。


另一方面,编辑更重视参考文献著录相关形式规范问题,如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强调参考文献的可追溯、可查证,而对参考文献所附着的其他问题和衍生意义,如引文与本文的关系如何、引文对于本次研究的作用、引用是否正确施引、施引文献的转述、借鉴、批判等不同作用等涉及实质内容方面,所花时间较少,目前仍难以实质性完成参考文献的核验工作。




参考文献随意性引用的定义、特征、影响


随意性引用指作者在撰写学术文献(如学术论文、著作、基金申报书等)的过程中不依据研究问题是否描述清晰、前人研究成果是否知悉等学术文献撰写的需要,只根据自己的意愿或理解实施的一种引用行为。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随意”指的是任凭自己的意思。与之相近的是“随便”,指的是不加限制,没有明确的目的。二者意思存在差异,笔者认为“随意性引用”一词更符合本文的表达需求。


据此,笔者尝试将两组概念进行区分。

一是随意性引用与随便性引用。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根据已有知识储备、资料去添加的,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随便添加的。随意性引用的特征在于作者不去“较真”内容的可靠性和引用的可达性;随便性引用则完全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二是随意性引用与规范性引用。

规范性引用可以被认为是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要求而产生的引用。如果随意性引用的格式不完备、内容缺失,显然是不规范的;如果随意性引用的参考文献是二次或多次引用文献,只是未经过作者阅读、未经考证,这些引用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引用格式规范,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规范性引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随意性引用不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而是学术不当行为。


另外,需要厘清随意性引用问题与引用行为问题、引用动机问题的关系。

一是随意性引用问题与引用行为问题的关系。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行为”是指基于个人的意志而具体表现于外的举止动作,即生物体受思想支配或驱使而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引用行为就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被标引、给出的过程。随意性引用是引用行为的一种。

二是随意性引用问题与引用动机问题的关系。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动机”是引发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力量和念头。1918年,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最早将“动机”应用于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在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状态。心理学家用动机概念把生物学与行为联系起来,用它解释行为变化的多样性、从外部行为来推断个人内心状态、把责任感归结到行动,以及解释不屈于逆境的意志。引用动机可以被认为是探讨作者实施某一引用行为的原因,显然,引用的随意性是引用动机之一。


随意性引用带来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随意性引用带来的可靠性问题,包括论文内容的可靠性、参考文献的可靠性;二是随意性引用产生的可用性问题,包括论文和引用在评价体系中、在后续研究中是否可以被使用。


论文的撰写或是前期实际工作(如实验、试验、测试、分析)的总结,或是前期思考(观点、认识、理解)的总结;论文撰写与参考文献引用在很多时候是相辅相成的,即论文撰写之初,理论、方法、前人的观点和研究结果等作为研究基础已经准备好待用,部分需要比对的结果、相对重要的观点可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逐个查找使用。


考虑到现行大多数的论文通常只关注较小的一个问题,参考文献引用的边界其实是模糊的,如哪些表达被视为“原创性的观点”需要标引、哪些表达被视为统计性的或通用性的“文字表述”无须标引、哪些理论或方法可被视为“众所周知”的内容无须标引等,更多的只能依靠作者的自我判断,编辑和审稿人的关注点往往不在于此。




参考文献随意性引用问题剖析与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的随意性引用是作者引用态度的一种表现。据查,关于引用态度的研究最早出自作者Phabha于1983年在情报学界重要刊物之一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美国信息科学技术学会会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13]。Phabha对 19位作者在19篇文章中对参考文献的引用态度进行了调研。该文被翻译为中文,发表在1984 年的《情报科学》[14] 上,相关问题随即为国内研究者了解,相关观点被引用。


其中,中英文论文核心观点的出入在于中文翻译论文将原文“the fact that less than one third of the sources cited were considered essential raw material by those who cited them”翻译为“1/3的引文是非参考不可的文献”,对于引文数量的翻译存在错误。笔者对该文的后续引文进行了追踪分析,后续引用这篇关于随意性引用观点的论文,也存在随意性引用问题。


如某论文在引用中文论文(即翻译文章)时,加入自己的观点“引文实际由参考过的文献和无关文献组成”[15]。这显然是不对的,从中英文原文论述可知,作者将参考文献的使用程度分成了drawn upon heavily、moderately和 peripherally三类。

笔者认为,以“参考过”与否来简单分类参考文献是不合理的,原文将参考文献分为非参考不可的、有一定作用的但并未实质性参考的、无关的等,“非参考不可的”文献分类是论文撰写过程中某些重要观点生成的基础,指的是主要参考文献;“有一定作用的但并未实质性参考的”文献,不是无关的文献,可被认为是“辅助的”参考文献,即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方法的侧面支撑。而该文又被三次引用,“据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情报与图书馆学术研究院的调查表明,引文是由实际参考过的文献和非相关文献组成,且只有三分之一的引文是非参考不可的文献”[16]。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二至三次引用的作者可能并未阅读过原文。


笔者对引用Phabha论文的后续英文论文也以同样的方法进行了追踪分析。通过Web of Science搜索该论文,得到32篇施引记录,其中18篇在系统中可查。同样,得到了类似结果。如某论文 [17] 将原文论述改为“Prabha(1983) carried out an empirical study on citation behaviour and found that only one-third of all cited sources are considered important by the authors citing them”,用“important” 代替了原文的“essential”,同时将“less than one third”改为了“only one third”。


而该文的后续论文 [18] 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参考文献可改为重要的和次要的两类。“In recent years,the classification of citations has shifted from manual classification into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from multi-categories into only two categories(important vs. incidental)”。


另外,截至2024年1月20日,在中国知网以“引文引用态度”为主题进行检索,只得到2篇期刊文章,以“只有1/3的文献是非参考不可的文献”进行全文检索,得到数十万篇文献,但都没有与编辑出版相关的论文,以“参考文献引用”为篇名检索,得到809篇论文,以“引用行为”为篇名检索,得到78篇论文,研究集中在错误引用方面,如不当引用、不良引用等,并未涉及引用态度或分类,侧重于说明结果。


总的来看,英文原文在当时的科研环境下有一定价值,但不能忽视其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样本小、涉及面窄都是硬伤,这点作者本人也在文中进行了说明。除去英文原文获取有一定难度的原因,国内有些关于参考文献引用的研究直接引用并使用该研究的结果的做法是不对的。

后续研究首先应尽力获取原文,并在引用该论文的时候加以说明。Liu [19] 于199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A study of citing motivation of Chinese scientists”(《中国科学家引用动机研究》)的论文,在对415位中国物理学者进行问卷调研后,认为作者的引用行为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中作者的专业知识和声誉与引文的重要程度直接相关,而且从论文整体来看,引用行为是唯一的、个性的、复杂的过程。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当下的科研环境中,某个研究结果是否值得引用,需要仔细论证,或者说是有条件的。


在此,笔者无意较真地指出某些文章的错误,也不是想站在现在的角度去批判以前的研究。只是想提醒论文撰写者,有些时候,一些看似成熟的观点或被多次引用的观点不一定是对的,在用这些观点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推敲。




参考文献的正确施引方法与随意性引用防治建议


关于如何正确施引参考文献,科技部监督司于2023年12月21日发布了《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列出了7条具体要求 [20]。论文实际撰写过程中,参考文献大多会随着问题的提出而出现,如理论或方法的来源、观点论述所需的支撑、结果的对比等。


《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中文献引用部分第二条明确说明了如何引用,

“尽可能引用原始文献,由于无法获取原始文献等原因确需引用其他作者所引用或归纳的原始文献内容的,应标注为转引,并力求准确。”

但是,“转引”标注在论文中并不常见,这表明论文施引过程中的理想要求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矛盾。


从期刊的角度来看,审稿是科技期刊工作的必备程序,初审和准确选择审稿人是学术编辑的基本功。因此,编辑认真审稿是识别引用参考文献是否具有学术不端或不当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审阅稿件时,若发现文献著录项目不齐全、不规范,甚至著录错误(尤其是文献识别码错误),这类引用往往是随意性引用。


例如,参考文献著录规范规定,“多于3个作者的文献,著录作者项时,要列出前3名,而后加‘等’字”。有转引行为的作者,因没有查阅原始文献或根本查不到原始文献,转引他人的参考文献时只著录一个作者并加“等”字,更有甚者,编辑要求其规范著录时,干脆删除“等”字,不顾其他作者的著作权。


又如,引用外文参考文献时,如果编辑审阅时发现作者难以区分期刊、专著和论文集的析出文献,著录缺项,标错文献识别码,这类引用往往是转引。更有滥引的作者,在没有能力阅读和引用外文的前提下,为了使自己的论文看似既参阅了中文文献,又参阅了外文文献,在著录外文文献时,随便抄录几个所谓的外文文献,标注在相应的中文文献之后,以致错漏百出。


因此,期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防治作者的随意性引用。


一是编辑的建议应以尊重作者为前提。

时至今日,参考文献仍被视为作者的“自留地”,编辑应该尊重(相信)作者的选择和表达。即便在传统订阅模式下编辑拥有加工文稿的权利,但仍需自谦,在编校过程中,编辑可对存在或可能存在错误的地方提出质疑,积极与作者沟通,将修改予以标明并征得作者同意。

二是期刊的要求应明确。

可在论文投稿页面或网站“作者须知”栏目等位置明显处,以提醒作者审慎引用,同时将编辑对于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一并告知作者。

三是期刊的态度应在公开或私下场合向作者表明。

不可否认,因为引文分析法和影响因子的广泛使用,引用数据直接影响对期刊水平的评价,期刊出版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参考文献的著录问题。国内期刊编辑与出版人身份重叠,加之国内期刊管理工作的特点等,使得编辑更有理由重视引用问题。


但笔者认为,编校工作中关注格式问题、真实性问题、正确性问题即可。也就是说,工作流程方面,编辑只需要关注是否标引、引用格式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错引、漏引、标引顺序错误等。工作内容方面,编辑只需关注引用是否与内容相匹配。基于工作价值考虑,编辑应回归编辑出版工作的初心,即如何刊发更多高质量的论文。


从学者的角度来看,学者既是作者,又是审者,还是读者。三合一的身份让学者对于参考文献引用更为熟悉。


一是作为作者的学者,应严谨治学。

对于自己署名的论文要严加把关,确保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对于自己的学生,特别是科研工作的入门者,学者要言传身教,明确提出要求;对于相关同事或同行,学者要善意提醒。

二是作为审者的学者,应从严审核。

学者在审阅论文内容与引用文献内容的相关性方面,可以发现某一文献是否被随意性引用。被引文献必须与论文内容相关,并在保证引用信息充分性的前提下,满足其必要性。因此,经常查阅文献、掌握学术动态的审者在认真分析所引文献与论文内容的关系后,就可发现其中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具有严谨学术态度和高超学术鉴别力的审者在审阅稿件时还能鉴别出作者是否有匿引和曲引行为。

三是作为读者的学者,应“多管闲事”。

由于当前可获得的文献质量参差不齐,在参考文献引用方面的很多问题被认为是普遍的、可以接受的,许多读者“看之认之”,失去了纠正问题的“闲心”。通常,对于一般文献,读者不会特别留意参考文献的引用,但对于部分需要精读的论文,作为读者的学者可以轻易发现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要求。




结  语


本文对参考文献随意性引用的缘起、定义,以及如何防治进行了阐述,旨在丰富编辑出版相关研究的同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界、业界的关注。除了参考文献引用的随意性问题,作者在撰写过程可能存在其他的“随意性”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和探讨。


作者 | 邓履翔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  中南大学出版社

来源丨科技与出版

初审 | 夏国强

复审 | 邢自兴

终审 | 赵玉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