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课堂
古籍编辑的四种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5-07-28

近些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内外各大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程度日渐加深,给古籍出版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因为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带来了古籍书影的广泛传播,使得传统古籍出版工作中的影印汇编价值相对降低,给古籍相关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反映在古籍出版领域,则是在编辑的普遍能力要求之外,针对古籍出版的特殊性提出了更多的能力要求。

积累专业知识的能力


01

 一定的古文献学知识 



一般来说,古籍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文献学知识,包括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等。能够做好版本调查,初步判断不同版本古籍的特点和价值,协助整理者搜寻最佳底本。相关原则可参考钱基博、黄永年、许逸民、张舜徽等先生的著作进行学习。古籍编辑在做书稿初审时,需仔细核对作者所用底本的恰当性与真实性,以确保整理工作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02

 初步的小学积累 



除了文献学的基本内容外,古籍编辑还应对古代文字、音韵、训诂有一定掌握,确保在编辑过程中能准确理解和阐释古籍内容,避免出现错误解读。如鹅字有䳗、鵞等异体写法,按照出版相关规范,应统一为标准写法;云南地名芒部,在部分古籍中被写作“茫部”,则属于版本差异问题,不在异体字改写范围之内。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编辑在编校过程中合理把握加工尺度,提高古籍整理的质量。


03

 熟稔古籍典籍 



古人写作,好用典故,典故又多引自前四史及先秦典籍。明人《塞上》诗中,有“黄河套内汉垣长,十二金城接朔方”一句,有作者将金城当作兰州的古地名处理。编辑结合上下文推断,其出处当在《管子·度地》,意为“固若金汤的城池”。此类工作要求编辑具备扎实的典籍功底,才能形成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与判断力。   


04

 了解古人字号 



古人姓名的简称、别号等,成为笺注的错误风险高发点。如明人《三杰传论并赞》一文,提到琢庵公在辛巳之变中坚决进谏,最后“力诤以死”及“公既殁十数年”等语,书稿将两处分别注释为“邹智下狱”与“冯琦号琢庵”,但编辑结合刘绘1573年逝世、冯琦1604年逝世的历史事实,认为此处注释与文中事迹不符。经核实,发现明代大臣毛玉号也是琢庵,1524年去世,且死因恰好是嘉靖辛巳年开始的大礼议之争,符合文中所述条件,则两则注释应进行“并案”处理。此类问题,编辑遇到时应结合作者生卒年、事迹等进行综合判断,避免作者一时疏忽,按“知名度”注释的情况。



数字资源的调动能力


01

 数据库的收集能力 



在网络资源调动技能方面,王国强老师(网名陆浑戎)的相关研究值得借鉴,他的著作《网洋撷英》一书围绕汉学数字资源,主要介绍了相关资源对学术硏究的影响,系统、详细地介绍网络中比较容易获取的相关数字资源,并讨论数字资源对汉学研究的具体影响。


02

 信息有效检索能力 



在获得数据库之后,古籍编辑还应具备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对数据库实现有效检索。目前网络检索数据库有“瀚典全文检索系统”、“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研发的“汉籍数字图书馆”、中华书局研发的“籍合网”等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这些平台也在不断改进、完善,通过整合中外电子资源、多媒体资源、实体图书资源等,向着实现“一键”或“一站式”检索的方向前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更加迅捷、准确、有效的检索服务。


03

 利用数字出版技术的能力 



古籍出版工作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融入数字出版的发展潮流之中。如上文提到的古籍数据库,目前业内先后有上海人民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单位进行了相关研发工作。上述数据库的搭建,离不开古籍编辑的参与,而想做好上述工作,需要编辑对数字出版技术的术语有一定了解。具体内容可以分为文档格式技术,包括文档格式的种类、选择原则、常用格式;元数据技术,包括种类、作用、数据标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参数、种类、格式、识别技术等关键单元。编辑对这些有一定了解,才能为数据库搭建提供明确的构思,进一步创新古籍出版与传承的形式。



文化传承的能力


01

 把握文化发展趋势 



新时代的古籍编辑应当具备较高的文化敏感度,紧扣时代脉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例如近年来有学者撰文认为“高句丽作为中国古代边境政权,其研究是中国东北古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示我们要牢牢把握高句丽研究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2022年,“高句丽考古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综合研究”被纳入《辽宁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后又入选“考古中国”名单,已经从国家层面向出版业释放了重视东北地方历史发展的信号。


在此条件下,主要记述朝鲜半岛高丽时代历史的古籍《高丽史校注》,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且出版,成为呼应时代需要的文化代表。作为古籍类出版编辑,应该把握这一出版环境发展趋势,强化东北地区有关的古籍整理,为深化国别史研究、民族史研究提供素材,为深入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贡献成果。


02

 善于发现选题价值 



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在同作者商讨稿件之前,编辑还需要及时做好古籍书目的梳理调查,以便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如出版家张元济,既组织出版了《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卷帙浩繁的大书,又不辞细流,举公司之力,收集罕见的旧时抄本、刻本,将零星散落的小书汇编到一起,推出《涵芬楼秘笈》。


又如黎庶昌、杨守敬等人,利用在日本居留的便利,广泛了解在日汉籍的情况,凭借出色的目录学功底,收集国内散佚图书26种,共200卷,于日本刻板印刷成《古逸丛书》,成为最早一批域外汉籍的整理出版者。



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


01

 参与学术活动的能力 



编辑能够与学者进行对话,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转化为高质量的出版资源,对于深入发掘古籍选题至关重要。将出版与古籍研究相结合,正是新质生产力中关于跨界融合的内涵体现。出版编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融入相关学术活动之中,通过与学者的对话交流,来培育作者,发掘选题。


02

 组建、管理专业团队的能力 



以辽宁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刘盼遂著述集》为例,由于刘盼遂先生旧学功底深厚,著述内容包括历史、经学、文字学等诸多领域,且卷帙浩繁。为了实现高质量出版,辽宁人民出版社与辽海出版社强强联合,同时在社内外充分调动编校力量,组成专业化编辑团队,共同筑就出版精品。


注:本文为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征文二等奖获奖作品,发表时有删改.


作者 | 校书郎

初审 | 夏国强

复审 | 邢自兴

终审 | 赵玉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