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质检
经济史书稿编校策略举要
发布时间:2023-08-29

经济史研究一直为学界所重视,多年来热度不减,无论是历史学还是经济学背景出身的学者,都对于经济史相关话题兴趣盎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关经济的问题虽可大可小,却是一个触及根本的问题。毕竟,任何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经济。


经济史研究是一种纵深视角的考察,使人们更加理解经济问题的本质。优秀经济史图书的问世需要编著双方共同推动。如何才能编校好经济史书稿?笔者认为,政治和专业素养、图表处理技术以及文字加工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图片

提升编校素养


编校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两方面。对于出版单位来说,严把导向关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面对经济史书稿,编校人员很容易放松警惕,有时会先入为主,想当然地以为经济史书稿不涉及导向问题。这是一种误区,应该引起编校人员的重视。经济史书稿也有可能出现导向问题,试举三例。


(一)阐述中国近代国门洞开之后的经济问题时,片面强调开埠的正面意义,试图美化列强侵略行径的倾向。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根据不平等条约设立的通商口岸实际上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归根结底,通商口岸是侵略的产物之一,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研究其中的具体问题。对抗战期间沦陷区经济的研究同理,首先要头脑清楚,正确认识侵略战争的本质,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编校人员尤其要注意的是作者的评价,相对于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之中更容易出现导向问题。

(二)在抗战胜利后国民经济恢复迟缓的归因问题上产生偏颇的认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率几十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内战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势必造成不利影响。共产党为阻击敌人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交通和电力运行等做法是战争形势下的无奈之举。战争责任完全在于国民党,过程中对于经济的冲击不应归咎于共产党。类似这种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编校人员必须牢牢把握住。

(三)示意图中国境线标注有误。经济史书稿中示意图往往较多,尤其是涉及贸易往来的研究,常常会绘制出城镇聚落、集市商号的位置图,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掌握空间方位。如今,边境贸易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书稿中的相关示意图可能涉及国境线。随着学术交流的深入,很多学者具有国际视野,研究依托的史料源自境外文献的数不胜数。编校人员应关注图片的来源渠道,对于书稿中获得授权的示意图或自行绘制的示意图的底图源自境外的,务必留意国境线走向,并与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最新版标准地图进行比对。


经济史书稿专业性较强,编校人员除具备必不可少的政治素养之外,还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书稿质量。


首先,经济方面的常识应该具备,特别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概念,如入超、出超、套汇、挤兑、控股、呆坏账、抵押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应明了其含义。


还有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些有关经济的概念,如捐输、牙行、盐引、关金、地丁银、易知由单、鱼鳞图册等,以至明清以来民间广泛应用的商业数字——苏州码子,都应该有所了解。毕竟,掌握一定背景知识是审稿的基础。

另外,案头常备一本权威教材十分重要,这样可以时常翻阅,补足短板。笔者推荐南开大学王玉茹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史》一书。此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用心,简洁准确,可作为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的工具书。对于业内的重量级学术刊物,如《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量化历史研究》、《经济社会史评论》等,编校人员也应定期翻阅,以便及时了解学界动态。


此外,还应对国内经济史研究重镇,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学术活动多加关注。

还有一点对于审稿来说至关重要,那就是了解两种具有较大差异的经济史研究思路,一是历史学框架下的经济史研究,一是经济学框架下的经济史研究。历史学强调一手史料的价值,注重运用原始档案展开研究。研究不会忽视数据统计,但总体而言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比较有限。而经济学离不开数学运算,偏重以量化的方式展开研究。因此,这种思路下的经济史研究,涉及的数据规模更大,会计公式更多,内容复杂而严谨。

图片

用心审读图表


经济史书稿中往往包含大量图表,处理起来很是不易,对于编校人员来说比较棘手。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加强对图表的认识,明确其双重属性,即支撑属性与资料属性,如此方能端正态度,耐心处理大量数据。显而易见,在严谨的学术研究中,图表数据是用于支撑论点的,图表出现的位置与作者的论述逻辑应相统一。然而,图表的资料属性常常被忽略。


其实,对于读者而言,图表本身便是能够给人以启发的资料。相关数据的获得、汇总和梳理绝非易事,读者根据图表信息,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展开研究。因此,笔者建议在图表较多的经济史书稿的目录之后添加图表目次,如此可以突出图表的资料属性,方便读者利用。此外,编校人员可据此检查书稿中是否存在重复的图表。有些书稿由论文组合、修改而成,确实可能存在重复的图表,编校人员应对此多加留意。


编校经济史书稿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图表处理技术,灌版之前的加工尤为重要。编校人员可以向作者询问,书稿中的表格是否存在对应的Excel文档,即使没有,也可以将Word文档中的表格转至Excel文档中,只不过在粘贴时需要注意利用选择性粘贴的功能,选择其中“Unicode文本”一项,如此可以尽量避免粘贴时造成表格行、列及单元格的混乱。


表格中如果涉及数据统计,比如总计、占比、平均值、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极其容易出错,利用Excel函数运算进行核对将有效提高数据的准确率。


当然,案头常备计算器,随时手动核查同样十分重要。此外,Word文档中的高级查找功能不容忽视。高级查找可查找、替换、定位特殊格式文本,比如制表符、任意数字、图形等,对于统查全稿的图表能够提供必要的帮助。


表格数据的处理尺度,以及正文引用表格数据时的尺度是否统一,需要格外关注。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截取时采用四舍五入还是取整抹零的方式,应该前后一致。此外,正文中引用表格数据的准确性需要注意,分析数据时还有可能涉及新的运算,特别值得留意的是增长或下降的倍数。

以增长为例,“今年比去年增长两倍”与“今年是去年的两倍”之间相差一倍。

经济史书稿中此类错误常见,编校人员面对“倍数”问题应有一定的敏感度。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审校时应将正文与图表数据对照来看,并重点关注正文对于数据的分析是否与图表反映出的重点相吻合。比如,一张统计表中的数据明显反映出某农作物产量的最高值集中于鲁西南,作者却重点分析数值位列第三的鲁西北的情况。类似这种问题,如果在正文中缺少相关解释,编校人员应该提出质疑,及时与作者进行沟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不容忽略。

经济史书稿中往往存在数字用法不规范的现象,比如非公历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值范围时省略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等。编校人员在审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国家标准(GB/T15835-2011)。

另外,示意图以清晰为先,应尽可能请作者提供矢量图,而不是位图。矢量图在进行放大、缩小或旋转等操作时,图像不会失真。示意图中是否应该包含图例,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多加关注。表格则以便于读者利用为先,尽量不跨页,必须跨页时最好调整至对开面上,并关注续表的表头有无缺失的情况。表格单位和表格资料来源也常有缺失,需要留心核查。对于列多的表格,可考虑改为卧表。表格中的数字应以小数点为基准对齐,千位加空格或逗号。

另外,三种对应关系不容忽视,即表序与正文叙述的对应,表题与表头的对应,以及表下说明与表中上标的对应。在书稿付型之前,应针对全稿的图表进行一次纵向核查。

图片

审慎对待文字


经济史书稿专业性强,对编校人员来说属于较为繁难的一类书稿。众多专业名词的出现对编校人员的能力水平是一种考验,同时也是磨练心性以提升职业修为、培养工匠精神的一种途径。编校人员应该对文字存有敬畏之心,不可擅改,要尽可能尊重作者习惯,尊重史料。


经济史书稿所引史料中常涉及异称和旧称,比如“高粮”和“高粱”、“粮石”和“粮食”、“磁器”和“瓷器”、“帐册”和“账册”等,前者均不必改为后者,维持原貌仍然符合学术规范。


这里涉及编辑尺度的把握,通俗来讲就是手松与手紧之间的幅度范围。编辑尺度常常在编校人员心中而不易形成文字,笔者建议在书稿审校之初有意识地组织语言,将编辑尺度记录在字面上。通常情况下,编校人员会同时交替操作多种书稿,如果间隔时间略长,有可能遗忘编辑尺度,造成书稿前后编校方面的不协调。


对于书稿中出现的生僻字,编校人员需留意查核,确保其准确性。具体到经济史书稿中,农具、皮具、织物、饰品、水产等方面涉及的生僻字较多,需格外注意。字词疑误时,可利用国学大师、汉典等网站强大的查询功能,使用部件查字,或通过设置词首、词尾、词长等项查词。生僻字在排版时涉及造字的问题,极易产生错误或无法正常显示。书稿正式印制前核对蓝纸及毛书时,需重点关注造字的准确性。


经济史书稿中常常引用不同档案馆的档案,以及各种大部头的资料汇编,注释体例的不统一集中体现于以上两类文献。各档案馆对于档案的登记管理规则不一,有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档案号、入藏登录号、典藏号、系列号、盒号、文件夹号等多种编号方式。书稿注释中如有涉及,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大体上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从大到小排列,比如全宗号所涵盖的范围较大,应该置于具体的档案号之前。


至于大部头的资料汇编,注释中提到分册信息时往往出现体例不统一的现象,还需参照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文献注释技术规范或《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权威刊物的技术规范进行调整。


经济史书稿较为繁难,编著往来尤其需要重视。书稿中的文字应反复推敲,数据应多次核查,编校人员与作者之间必须保持密切联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书稿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当编校人员对书稿内容存在质疑,又认为不可擅改时,应将有关疑问分门别类总结成文字,并标注相应的页码,请作者协助处理。尤其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一些专业名词或特殊现象,以及研究时所涉及的会计公式、统计方法,等等,一旦出现疑问便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比如清代税关关期以12个月为一年,如遇闰月则连续计算,因而税收年份与实际年份并非完全对应,有个别年份会出现两个税收数字。


如果图表数据对此现象有所反映,而作者却缺少解释,显然编校人员应建议作者在合适的位置添加说明文字。对于审校当中的疑问,能查阅资料则努力查阅,以期解决疑问,无法查实的必须与作者沟通,切不可一知半解,随意忽略。编校人员搭建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应通过我们细致的工作,尽可能使读者更加顺畅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优秀的经济史图书往往内容价值高,文字精炼且数据准确,给读者以重要启发。这就需要编校人员树立精品意识,以工匠精神来对待书稿,做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如今,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正在扬帆起航新征程,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高度概括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良好的职业精神,在出版业同样十分提倡。应该说,对文字的敬畏之心以及审慎的工作态度是中国出版人秉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基础所在。

图片

结    语


编校经济史书稿面临较多的挑战,对于编校人员来说,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三者缺一不可。以上几点编校策略均是实操层面上的归纳和梳理,希望对编校人员的日常工作有所启发。在着力提升出版品质,优化出版供给,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当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编校人员日积月累的一小步,终将汇成践行传播真理、传承文明、传扬文化重要使命担当的一大步。


作者 | 刘冬雪  中华书局

编辑 | 夏国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