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的正统文献用字比较规范,罕见俗字。但历代字典辞书往往会收录一些当时的民间俗字,从而为研究古代俗字和民俗现象提供了珍贵的文字材料。
例如,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将同职能的异形字分为“俗、通、正”三类;张参的《五经文字》有“同、通、借、讹、俗、或、别、古今、相承、隶变、隶省”等说法;五代释行均的《龙龛手镜》每字下都注明“正、同、通、俗”等类别属性,其中的“俗”就是当时俗字的收录。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以秦汉可见的小篆为收释对象,原本是没有俗字的。
而五代宋初的徐铉、徐锴在整理改编《说文》时,加入了不少俗字材料。徐铉本《说文解字》在“臣铉等曰”的按语中增补了一百三十多个“俗字”。如,“吝,今俗别作恡,非是”“赴,今俗作讣,非是”“瞑,今俗别作眠,非是”“雅,今俗别作鸦,非是”。这些当时被认为“非是”的俗字,很多后来成为正字。
宋代以后,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各类民间文献应运而生,主要有碑刻、契约、民歌唱本、通俗小说、宗教经文、蒙学读物、医药书、方志、族谱、账本、票据等十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