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课堂
一个普通编辑对撰写审读报告的体会
发布时间:2023-02-06

什么是审读报告?

 

据《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定义:“审读报告是责任编辑审读书稿后,对书稿所作的评价和处理的书面意见。是初审者写给复审或终审者看的,目的是通过审稿报告,使复审和终审者对稿件的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主要内容包括:(一)稿件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姓名、稿件字数、主要章节、内容等;(二)对稿件的基本评价,即指出本书稿有哪些优点、缺点或不足,并以实例说明;(三)提出处理意见,即采用、退稿或退修,若是退修,应提出修改的具体意见;(四)其他问题,如自己掌握不准,需复审或终审者重点考虑的问题等等。总之,审读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应当根据稿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

 

结合历年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比获奖作品,可以得出,这个定义比较科学而准确;在此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完整的审读报告,还应包括二审、三审人员意见,但仍以一审人员意见为主。

 

审读报告在格式上,没有固定的要求,一审人员“应当根据稿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其中,对书稿内容的简要介绍、基本评价和对书稿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的说明,是主体和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应着重叙述;如果有其他问题,如自己把握不住的,需要二审、三审人员和作者协助解决、处理的问题,也要不惜笔墨交代清楚;此外,对于策划背景、出版价值、作者简介等部分,要简明扼要,切忌冗长。

 

简而言之,审读报告的撰写在动笔之前和写作过程中,都要牢记分清主次、抓住要领,做到详略得当,避免头重脚轻;主体部分一定要有详细的实例做支撑,避免泛泛而谈、简单空疏。

 

审读报告的主体——对书稿内容的简要介绍、基本评价和对书稿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的说明,前者体现了一审人员对书稿整体的宏观把握能力,后者体现了一审人员对书稿细节的微观处理能力,两者都是在对书稿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得出的结果。

 

现结合第七届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比获奖作品《<区域治理的逻辑:长江三角洲政府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审读报告》(责任编辑:孙程娇),浅谈一下审读报告主体部分的撰写——

 

对书稿内容的简要介绍、基本评价的撰写

 

以《<区域治理的逻辑:长江三角洲政府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审读报告》第一部分“书稿基本情况”为例:

 

首先是,“本书作者唐亚林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二级教授……”共计百余字的作者介绍;

其次是,“本书是从理论、历史与实践三个层面系统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治理逻辑的探索之作。首先……其次……最后……”由总到分、条分缕析的约五百字的内容介绍,让二审、三审人员对稿件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

最后是,“本书无违反《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禁止的内容,作者拥有正确的历史观和高尚的价值观,整部作品逻辑清晰、用词考究、规范严谨、素材前沿,是一部难得的研究中国区域一体化治理进程的学术专著,对……有相当程度的启发,更为……提供理论支撑”。从书稿的政治倾向、学术价值、文字水平等方面作了简洁评价。

 

同时一审人员制作了“书稿质量具体评价表”(见表1),简洁的文字加上新颖的表格用法,让二审、三审人员对稿件全貌一目了然。诚如评审专家的点评,“篇幅较短,很有内涵”,“最大限度挤去了水分,留下了干货”,“表格用法,一目了然”。而这些也应成为我们撰写审读报告的遵循,即用语力争简洁中肯,同时探索诸如引用表格等形式多样的呈现方式,取得令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的效果。

 

对书稿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的撰写

 

同样以上述审读报告为例,在第二部分“具体审稿意见及提请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中,一审人员首先对一审工作做了概括性说明,接着将审稿意见分门别类地逐一列出:“(1)统一正文体例。按‘章→节→一、→1.→(1)”的结构统一全书体例。(2)逐一确认作者修订在原书上的内容无误后,将该内容誊写到新的样书上,并用排版看得懂的语言予以说明。(3)……”

 

同时,对于需要作者进一步修改、调整的方面(以及后面单独列为一部分的“提请二审重点关注的问题”),一审人员也逐条列出,并结合表格用法(见表2),做到了问题罗列清楚、表述简洁明了,极大地方便了二审、三审人员以及作者的后续工作。

一般来说,这部分字数较多,所占篇幅会比较大,考验一审人员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要做到罗列有序、详略得当,避免过于琐碎。

 

在这篇审读报告范本中,表格的运用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鉴于此,我们亦可在今后的审读报告撰写中探索多种灵活、新颖的呈现方式。

 

总而言之,审读报告撰写的难点不在于格式方面——

一方面,审读报告没有固定格式,“应当根据稿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

另一方面,找来几篇范本认真研习,便知晓了写作方法。

 

审读报告撰写的难点在于“素材”的收集——

一方面,对稿件全貌的宏观把握和内容的微观处理,这部分工作不是在审读报告撰写时才开始的,而是伴着审稿过程的结束而完成;

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具备对“素材”进行准确的归纳、提炼并以恰当的语言、表格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能力。

 

作者丨姜继飞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编辑 | 夏国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