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课堂
破折号和冒号疑难易混使用辨析
发布时间:2022-06-30

疑问案例

 

破折号(——)是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意义的变化。

 

冒号(:)是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

 

 

一般来说,不同的标点符号作用不同,不易混淆,但也有特殊情况。笔者近期在审读书稿时,发现破折号和冒号有不太好区分的情况,不知该用破折号还是冒号。

 

例1

吃完之后,他还将牛尾塞进一个石洞里封起来,然后回禀地主——这牛一头撞进山里去了,就剩个尾巴在外面。

例2

他忽然收到一封加入义军的邀请函——童年小伙伴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速来!

例3

游历的前些年,他并没有养成记录的习惯——1613年至1633年,他游览了黄山、嵩山、五台山等诸多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

 

上面三处的破折号用得对不对?到底该用破折号还是冒号?

 

先来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中有关于破折号和冒号的基本用法。

 

破折号的基本用法

 

1

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也可用括号)。

示例 1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示例 2 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2

标示插入语(也可用逗号)。

示例 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3

标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也可用冒号)。

示例 1 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示例2 画家开始娓娓道来——数年前的一个寒冬,……

4

标示话题的转换。

示例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5

标示声音的延长。

示例  “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6

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示例 1 “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示例 2 “亲爱的妈妈,你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

7

标示引出对话。

示例 ——你长大后想成为科学家吗?

——当然想了!

8

标示事项列举分承。

示例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9

用于副标题之前。

示例 飞向太平洋

——我国新型号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

10

用于引文、注文后,标示作者、出处或注释者。

示例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示例2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汉书》

 

示例3 很多人写好信后把信笺折成方胜形,我看大可不必。(方胜,指古代妇女戴的方形首饰,用彩绸等制作,由两个斜方部分叠合而成。——编者注)

 

冒号的基本用法

 

1

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如“说”“例如”“证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示例 1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示例 2 她高兴地说:“ 咱们去好好庆祝一下吧!”

 

示例 3 小王笑着点了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

 

示例 4 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2

表示总结上文。

示例 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3

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

示例 1 (本市将举办首届大型书市。)主办单位:市文化局;承办单位:市图书进出口公司;时间:8 月 15 日—20 日;地点:市体育馆观众休息厅。

 

示例 2 (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减少先入为主的干扰。

4

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

示例 1 广平先生:……

 

示例 2 同志们、朋友们:……

5

一个句子内部一般不应套用冒号。在列举式或条文式表述中,如不得不套用冒号时,宜另起段落来显示各个层次。

示例 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破折号和冒号的区别

 

1. 二者表示的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不同。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分项说明或列举时,则用冒号;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解释,则应用破折号。

 

如冒号第一个用法的

示例 1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示例 2 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2. 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部分删去,句子的内容和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和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冒号后的内容删去。可以参照第一条的两个例子。

3.从语气方面看,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稍长些;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相当短促。

 

疑问案例分析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再来看看文章开头的三个疑问案例。

 

例1

吃完之后,他还将牛尾塞进一个石洞里封起来,然后回禀地主——这牛一头撞进山里去了,就剩个尾巴在外面。

 

由破折号的第3个用法“标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也可用冒号)”和冒号第1个用法“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可知,破折号和冒号在表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时是可以通用的。因此,此处用破折号和冒号均可。

 

例2

他忽然收到一封邀请他加入义军的邀请函——童年小伙伴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速来!

 

此处破折号有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也可用括号)作用,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邀请函”的注释。也可以用括号,但如果用括号,标示的是辅文,朗读时不读出来,用破折号标示的是正文的一部分,朗读时必须读出来。

 

例3

游历的前些年,他并没有养成记录的习惯——1613年至1633年,他游览了黄山、嵩山、五台山等诸多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

 

例3中破折号的用法与例2相似,破折号有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也可用括号)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语是对“他并没有养成记录的习惯”的注释。

 

冒号的错误用法

 

图片

1. 不是特别提示的不要使用冒号。

例1 他表示:以后一定要改正错误。

 

此处冒号没有必要使用,应该删去,改为:他表示以后一定要改正错误。

 

例2 比赛的结果出人意料:他竟然坚持到最后且拿到了冠军。

 

此处冒号也没有必要,应改为:比赛的结果出人预料,他竟然坚持到最后且拿到了冠军。

 

如果这句话修改如下,则用冒号和破折号都可以:

没想到比赛竟然是这个结果:他坚持到最后且拿到了冠军。

没想到比赛竟然是这个结果——他坚持到最后且拿到了冠军。

 

此处的冒号或者破折号用在了提示性话语之后,引起下文。

图片

2. 冒号后面不能用“即”字,否则会造成重复;但即字后面可以用冒号,引起下文,强调提示。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即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错误)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即: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正确)

图片

3. 在句子内部,不能用冒号。

 他说了一声:“再会!”就走了。

句中不能用冒号,应删去,改为:他说了一声“再会!”就走了。

图片

4.运用冒号时要注意冒号的提示范围,可以是一句话、几句话甚至几段话,但冒号提示的内容的末尾要用句号。避免冒号涵盖的范围过窄或过宽。

例1 这个案例证明:任何人都靠不住,人只能靠自己,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牢记的。

 

句中冒号只提示到了“自己”,不包括后面的话语,应改为:

这个案例证明:任何人都靠不住,人只能靠自己。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牢记的。

 

例2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貂蝉,都是传奇人物。

 

句中冒号只提示到了“貂蝉”,不包括后面的话语,此处可以用破折号,可改为: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貂蝉——都是传奇人物。

 

但也有一个特殊情况,从冒号的第3个基本用法的例1可知,冒号和分号搭配使用也可以。但笔者认为,分号如果改为句号会更好。

 

破折号的错误用法

 

图片

1.没有必要使用破折号时不要使用。

例1 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被誉为“人类生命第一卫士”——臭氧层遭到极大破坏。

 

此处使用破折号造成语句不通顺,可以把破折号改为“的”字,或者删除“被誉为”三个字。应该为: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被誉为“人类生命第一卫士”的臭氧层遭到极大破坏。或者改为:大气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命第一卫士”——臭氧层遭到极大破坏。

 

例2 这就是广受大学生欢迎的——“高数叔高等数学入门”系列图书。

 

此处也没有必要使用破折号,应改为:这就是广受大学生欢迎的“高数叔高等数学入门”系列图书。或者改为:这就是广受大学生欢迎的图书——“高数叔高等数学入门”系列图书。

图片

2.破折号和“即”“就是”等词语都有引出解释说明语句的作用,不能重复使用。

例1 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貂蝉——都是传奇人物。

 

此处破折号和“即”字作用重复,应删除“即”字。

 

例2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飒”。

 

此处没有必要使用破折号,而且破折号与“就是”语义重复。应该为: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飒”。或者改为:可以用一个字——“飒”来形容。

 

备注:因排版技术问题,请将本篇文章中(——视为破折号。

 

作者 | 王海英  石油工业出版社

编辑 | 夏国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