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课堂
语句不通顺,提醒作者捋捋这“九条逻辑”
发布时间:2022-02-25

“这里写得不通,回去再顺一顺”。

 

这是书稿送审过程中,经常被反馈的意见。事实上,“不通顺”就是书稿写作中的一个通病。

 

问题是,什么叫“通”,什么又叫“顺”?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得通顺呢?

 

我的观点是,只能回归现实情境和需要,搞清提出意见者的真实意图和文章的问题所在,这个探讨才有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通顺,可以理解为文章上下文语意、语气、语势衔接过渡的顺畅感、脉络的清晰度或关系的和谐性。说到底,就是文章的逻辑要通顺。

 

美国著名认知科学家、语言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认为,写作的本质是:

“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组织为线状展开的文字。”

把网状的思想线状展开,靠的就是逻辑。

 

如果把文稿比喻为人的身体,那逻辑就是文章的经络、血脉。逻辑不通,则经络不畅,气血不活,运行不顺,健康受损。文稿唯有理顺逻辑,方能把杂乱无章的事物线状地、顺溜地呈现出来。这就叫“通情达理”“文从字顺”。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逻辑,不全是逻辑学范畴里的逻辑,特指行文的脉络和串联文字的线索,是带引号的逻辑。

 

常用的“逻辑”,有九种:

时间逻辑

 

即事物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来的先后关系。

 

自然界中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从开始、发展到结束,从过去、现在到将来,渐次递进,次序不能颠倒。因此,要善于用时间顺序来铺展内容,以时间为线索来串联文字,才符合人的思维习惯。

 

例如: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三个段落结构严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铺展,从昨天讲到今天,展望明天,一线贯穿,层次递进,让思绪沿着一条明晰的线索穿越古今、直达未来,很容易记得住。

空间逻辑

 

任何事物不仅存在于时间维度里,也存在于空间维度里。在空间维度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位置坐标,相互之间有位置关系,如远近、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所以,要想客观准确地描述事物,可以尝试按空间变化规律来铺陈。

 

例如: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我省工业经济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市场需求普遍减弱,国际贸易陷入低迷,经济增长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受“三期叠加”、结构性矛盾和外部环境影响······从省内看,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在我省交汇叠加,我省将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成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

 

这段文字按空间范围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大到小的顺序来铺排,就像给人一个望远镜,通过调整焦距,很顺畅地就把风景一览无遗。

 

事理逻辑

 

事理逻辑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层是客观事物所遵循的自然规律,一层是人为解决某个问题所设立的规定、程序。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演化都有其规律,比如一个人从出生、成长到死亡,自然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另外,任何一个行政机关,处理公务都得依法依规办事,哪些能办,哪些不能办,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都有特定的规范,不是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的。

 

正因为有事理的存在,所以写文稿时得按照“常理”来铺排内容,不能天马行空,语无伦次。

 

例如:

一次在全市城市发展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三个问题:一是落实规划设计“三高”要求,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水平。二是落实建设施工“三化”要求,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水平。三是落实管理经营“三精”要求,进一步提升城乡管理水平。

 

内行都知道,规划、建设和管理这三个环节有前后逻辑关系。从理论上讲,没有规划,建设便无法进行,没有建设,管理便是无本之木,例文正是遵循了这个逻辑,环环相扣来写的。

 

再如:

一篇名为《紧盯三个环节,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文稿讲了三个问题:一、强化教育的引导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二、强化监督的制衡力,规范权力的运行。三、强化惩治的震慑力,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这三个问题也是有内在逻辑的,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教育、监督和惩治是三个重要的环节,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一般为事前教育,事中监督和事后惩治,所以在表述时可以按这个逻辑来展开。

体例逻辑

 

即不同文种所特有的框架结构、表述范式。

 

例如公文,是一种规范性文稿,什么文种干什么,对上还是对下,都有明确规定,甚至具体内容由几个版块组成,每个版块写什么,也都是有讲究的。所以在公文写作里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带着镣铐跳舞”。

 

所谓镣铐,我想肯定有体例的规定性在里面。显然,只有遵循了文种的特定体例、范式,才能写出所谓通顺的文章来。

 

比如,总结类的文章,不是说拿起笔来把成绩罗列一大堆就完事了,而是有特定的行文逻辑。逻辑一般是: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措施。如果只写成绩,不写问题、对策,那么行文“逻辑”是不全的。

计划类文稿,也不是简单地罗列一堆措施在哪里,因为计划在理论上是对工作进行预想性的安排部署。逻辑一般是:这是一个什么问题(事物、工作),先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回答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回答必要性或重要性;最后再来回答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原则、目标、任务、措施等。

调研报告的逻辑则有所不同,完整的逻辑是:先对工作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必要时可以分析原因。归结起来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么一个过程。

 

推理逻辑

 

任何文章都要表述观点,并让读者真心接受。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论证,在论证方式中,逻辑推理显然是一种说服力极强的论证方式。

 

在逻辑推理中,“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较为常用。什么是“三段论”?就是先讲一个大前提,再讲一个小前提,然后推演出一个结论。

 

以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为例,在论证张思德同志牺牲的重要意义时,就用了“三段论”。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段话一开始就立大前提:“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接着,提出小前提:“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最后得出结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样的论证逻辑清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有一定的规定,这个规定就是文字表述的逻辑遵循。

 

总分逻辑

 

就是指事物的整体与局部、观点的综合与分析、事物面上和点上体现出来的逻辑关系。

 

在写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必然要做综合与分析,既论述整体,也观察局部,既讲面上的情况,还看点上的特点,这样才会让人对事物有更立体的理解,所以总与分是绕不过去的逻辑问题,写作时要总分结合、有总有分,该“总”的时候“总”,该“分”的时候“分”。

 

例如: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严峻的形势中取得这样的成绩,过程是十分艰难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的,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非烟工业发挥了顶梁柱作用。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动力源作用。三是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变速箱作用。四是重大项目发挥了支撑性作用。五是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助推器作用。

 

这段文字首先进行了概括评价,“过程是十分艰难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的”,概括了“五个特点”,然后依次分析特点是什么,先总后分,总分结合,逻辑顺畅,衔接自然。

 

再如:

据统计,整个普查期间,××省共投入人员2768人,其中普查办764人、下属单位1268人、专家436人、志愿者300人。落实普查经费7791万元,其中省本级落实471万元,地市级落实2007.47万元,区县级落实5312.53万元。

 

这段文字有总数,也有分项的数目,逻辑自然而顺畅。

矛盾逻辑

 

矛盾在哲学里即对立统一的关系,放在哲学中就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表述问题、配对使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有好必有坏,有优必有劣,只有把握这个逻辑,才会对事物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我们在描述事物时,不仅要考虑到问题“这”一方面,还要考虑“那”一方面。比如写工作总结,当你写了成绩和效果,还得分析问题,这就是矛盾逻辑的运用。

 

例如:

2017年,是全省工业经济攻坚之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打响工业经济攻坚战,稳存量、扩增量、育新业、强载体、促融合、优环境,工业经济攻坚战初战告捷,取得明显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工业发展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创新不强、水平不高等主要问题依然突出。

 

以上内容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写成绩的同时,不忘分析存在问题,然后引出下步措施,给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感觉。

 

因果逻辑

 

即在分析问题时,谈到原因,就想到结果,谈到结果,就想到原因。

 

一个问题的出现,必然有深层次的原因,一项措施的实施,也必然导致一定的结果,因与果都是写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把握好因果逻辑,才能把事情写清楚。

 

例如:

在不同时期,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都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探路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活力源。

 

之所以说是重要‘推动力’,因为全省民营市场主体已经达到900多万户,是推动创新创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

 

之所以说是重要‘探路者’,因为民营企业始终处在改革开放前沿,我省在全国叫得响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等,都蕴含着民营企业的创造力,活跃着民营企业家的身影。

 

之所以说是重要‘活力源’,因为民营企业的活力直接反映了市场活力。像临沂大市场,就是在全国有影响的典型。

 

这段话使用“之所以······因为”衔接词,实际上是先讲结果,然后分析原因,属于先果后因,有了因的补充,读者自然就产生了对果的信服。

 

再如:

近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些困难和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问题碰头的结果。一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二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结果······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结果······

 

这段话也是先讲果,后讲因,有因有果,因果之间如流水过渠。

 

并列逻辑

 

即观点、条目之处在同一层级、同一类别,从平行的几个维度展开,没有大小,没有先后、优劣之分。

 

任何一个事物都会有多种属性,观察事物也有多个角度,角度不同,得出的认知也就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可从平行、并列的几个同维度同时切入,多元化地论证一个观点。

 

例如: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 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

 

以上四段分别从“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四个层面展开,四方面地位平等,没有先后关系,也没有包含关系,是并列逻辑。

 

 

 

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上述九种常用的“逻辑”外,一般文稿的写作还经常会涉及内容的虚实、新旧、大小、主次、轻重、缓急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有内在“逻辑”上的讲究。

 

虚实。通常先讲道理、讲意义、谈认识、说感受,然后再讲措施、说效果,这叫先虚后实。古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大小。分析形势时,往往先讲国际大形势,然后再讲国内形势,最后才切入到地区形势。另外,会议议程的设置、领导名字的排序等都有“大小”的逻辑讲究。

轻重缓急。重点问题放在前面谈,次要问题附带谈,急迫的事情前面谈,不急的事情放后面谈,如果颠倒了次序,就会给人分不清轻重的印象。

 

总之,逻辑是文章的脉络,就像人体的经络一样,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逻辑通畅的文稿,条理清晰、脉络通畅,能有条不紊地叙事论理、环环相扣地发表见解;逻辑不通的文稿读起来感觉一团乱麻,让人如坠雾里。

 

作者:薛贵辉 一纸文章为时著  公众号 (木铎书声授权转载)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