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中的差错长久以来都是编辑工作中的难点之一:绘图需要考虑绘制是否得当以及符合事实;使用表现书画、器物以及人物的图片需要考虑图题是否准确。概括起来就这两大类,但具体而论,问题又五花八门。有些问题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发现,有些问题需要从逻辑的角度加以辨识,有些问题则需要很多生活常识判断。
可以说,发现配图中的差错,对编辑的综合性知识来说,是一大考验。下文图片所存在的问题,只是指出了问题某一方面,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密切者并未悉数指出。
案例1
案例1出自某期刊,其中的图题没有一处是正确的,有人或许会认为是排版错误,但恐非如此简单,此例错字、多字、汉字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杂糅,但终究还是综合性知识不足导致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此等错误足以引起高度重视。
左起第一图当为“山丹博物馆藏唐铜铸胡人舞俑”,左起第二图当为“安阳范粹墓黄釉扁壶”,左起第三图当为“苏思晟墓壁画”。
插图中要避免出现以现代工艺品充当文物的现象
案例2
案例2出自一本文字学类图书。熟悉甲骨的同人应当知晓,上图中的甲骨在文字学中有着极重要的学术意义。上面左图为书中所用图片,但其只是现代工艺品,而不是甲骨。真品见上面右侧的图片。
案例3-1
案例3-2
案例3出自小学语文教育类图书。其中使用案例3-1作为创造文字的配图。我国的创造文字阶段对应的不是甲骨文阶段,甲骨文已经是成熟文字了,而不是创造阶段了。案例3-1中使用的只是现代工艺品,不是文物。需要补充的是,古代的龟甲文字多刻在龟腹甲而不是龟背甲上,详见案例3-2。
案例4-1
案例4-2
案例4出自小学语文教育类图书。其中介绍祖先钻木取火的时候配图见案例4-1。按照比例,图中人物使用的木头都不细,按照这个操作,恐怕难以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时,用于转动的木棒要细一些,顶端要尖一些,这样才有利于高速旋转进而摩擦生热。转动的木棒太粗,就不好转动了,详见案例4-2。
案例5
案例5出自地理科普读物。其中的大观楼是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主持建造的。徐霞客畅游云南的时候,不可能有大观楼。大观楼不能穿越到明朝。
案例6
案例6出自地理类科普读物。嘉峪关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嘉峪关不能穿越到西汉,矗立在霍去病身旁。
案例7
案例7出自地理科普类读物。其中表现的是古代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九层楼为清末民国时期扩建为九层的建筑,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已经衰落,到了清代则几乎停滞了。图中的摩崖僧人和双塔都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案例8出自国学读本。其使用的孙武画像标注为明万历《三才图绘》(绘当为会)本,见案例8-1。实则该图为明人所绘孙武像或者说是在南薰殿旧藏《历代武臣像册》中的孙子像的基础上略作加工而成的,详见案例8-2。《三才图会》为刻本而非绘画作品,其风格见案例8-3。《历代武臣像册》与《三才图会》二者风格迥异。
案例9-1
案例9-2
(本案例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河北分公司尚俊侠提供)
案例9出自历史教学论类图书。其中在解读历史教科书的时候,解读了某本历史教材的封面。作者说该历史书的封面信息丰富,使用了《清明上河图》、秦半两钱、汉代耧车、宋代针铺广告和爱迪生像。实则,那不是《清明上河图》,画中人物为清代装束,实则为《乾隆南巡图》,而所谓的秦半两钱也当改为战国圜钱。
插图涉及历史分期时不能逻辑错乱
案例10
案例10出自书法类图书。图题为汉代毛笔,但其中夹杂着包山楚墓笔。包山楚墓为战国时期的,将其置于“汉代”显然不合适。
插图要避免出现不符合生物常识的内容
案例11-1
案例11-2
案例11出自一本童书。其中表现了鹰抓东西的场面。细看可以发现,鹰的爪子缺了两个后爪。
案例12-1
案例12-2
案例12-3
案例12-4
案例12-1中出现的蜜蜂出自两本童书,其中想要表现的都是蜜蜂。但配图中出现的都是马蜂的蜂房。马蜂毒性极强,攻击性强,混淆马蜂、蜜蜂容易误导读者。案例12-2都是马蜂的蜂房。案例12-3为蜜蜂的蜂房。蜜蜂在童书中常常出现,但出错的频率也很高,前不久沈阳少年指出的教材中错将食蚜蝇当作蜜蜂收入教材的案例便可窥见一斑,见案例12-4。
案例13
童书有其特殊性,但也要注意表意的严谨,不能有歧义,更不能不知所云。案例13中“我认识的植物”一列,对应的并不是植物而只是植物的一小部分。第二列“植物从哪里来”似乎想要表达的是植物来自“种子”,但马铃薯繁殖是以块茎进行的。第三列“植物的生长环境”,根据范例,似乎所有答案都是泥土。
案例14
案例14出自学前教育类图书。相邻的两个图题,容易造成误读,让人误解为鱼类不是水生动物。从分类的角度看,图中所示的海豚并不属于鱼类。
插图要避免出现有违社会良俗以及不利于良好习惯养成的内容
案例15
案例15出自学前教育类图书。人民网、新华网有多篇文章倡导文明遛狗,遛狗要栓绳,学前教育类图书当倡导社会良俗,而不应反其道而行之。
案例16
案例16出自童书。其中拿筷子、执笔的姿势都不正确,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作用倒是不小。
海报类插图不可拿来就用
案例17
案例17出自影视类图书。影视海报中隐存的问题也需要编辑关注细节,不能拿来就用。上面例子中的海报,显然出现了错别字——蔑当为篾。
作者丨 王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文稿编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