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象清,曾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总编辑,编审,现已退休。
审稿,顾名思义是对书稿进行审查并提出评价意见。就是说要全面地详尽地审读和考察书稿,以便掌握它的全部内容,并进行深入的慎重的分析研究,提出准确的实事求是的评阅和处理意见。所谓“能包覆而深别之”,也就是这个意思。
各类书稿都要进行审查,这是由精神产品的劳动个体性与社会性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任何精神生产活动都是通过个体的脑力劳动才能实现,而这种劳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劳动者个人的精力、智力、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的制约;而精神产品生产的目的离不开社会的需要,都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无论从生产的总体或产品的个体来说,精神生产都需要一定的社会调节来调整。编辑审稿就是适应这样的调节需要而产生并形成制度的。审稿总是根据一定的方针、政策、原则进行评价和决定取舍,总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衡量其价值并优化其内容,所以编辑审稿实际上是代表社会对尚未形成的精神产品——书稿进行一定的社会调节。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它是选题、组稿工作的继续,是对上面工序成果的检验和鉴别,又是为加工整理作准备,对下面工序提出指导性意见。审稿又是编辑工作的关键工序。老一辈编辑家叶圣陶先生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是:“选题订审校雠三,唯审唯精为指南。”也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通过审稿要提出书稿的取舍意见,生杀予夺在此一举,或采用,或退修改,或退稿。
一、决定取舍
审稿的首要目的是鉴别、判断书稿的质量,作出取舍决定。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一定要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方针,要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出版的图书一定要对人民有益,对社会主义有利,决不能让那些质量低劣的图书问世,要从根本上杜绝坏书的出笼。这是每个编辑人员的职责。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正确贯彻出版方针和保证图书质量,当好一名精神文明卫士。
审稿把关对自投稿尤为重要,出版社收到书稿后要给投稿人一个明确的答复:是否接受出版。要给出明确的答复,编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审稿。根据出版方针、政策、社会需要和出版的可能性等等条件,作出综合评价:
有无出版价值与可能。
对签订了约稿合同的来稿,也必须审稿,也同样有一个决定取舍把关的问题。要审查著作者是否按照原订提纲编写,有否偏离原定读者对象有否控制篇幅、广度和深度,内容的政治性、学术性或艺术性有无问题,文字表述是否规范化、合乎逻辑,取材和结构是否合理,等等。如果偏离既定要求甚远或问题较大,著作者严重违背合同的协议,可以解除合同予以退稿。当然,退稿要慎重,如果指出的问题,著作者愿意修改,又不影响出书时间,经过双方协商,也可以退修改后再审。
二、优化质量和发现人才
审稿的另一目的是为提高书稿质量提出修改与加工意见,优化质量。著作者交来的书稿,特别是一些自投搞,往往不是十全十美。我们就要通过审稿,按照出版要求,指出其不足和问题所在,退著作者修改或供编辑加工时参考。特别是书稿中的问题较大又多时,一定要一一予以指出,同著作者商讨。
一部好书的出版,固然同选题、组稿有关。选题只是对写一部书的设想,要变成现实,首先要求著作者写好,而编辑作为第一个读者,则要求审好。写稿与审稿是合作的关系、平等的关系,目的是共同的:
繁荣文化事业、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好书。
如果把握不住审稿环节,无论选题设想多么好,而著作者写出的书稿却有距离时,我们奉献给读者的就不会是一部好作品。即使下道工序还要加工,但加工并不能改变书稿的基调与面貌。所以审稿对保证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审稿,识别和挑选出优秀的稿件,从而也发现了人才;通过审稿,优化了图书质量,从而又培养了人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呼唤着大量的优秀图书问世,只有不断地发现、培养、团结大批的优秀著作者,出版事业才能繁荣昌盛,我们的著作者队伍才能成长壮大。
编辑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有人把优秀的编辑比喻为善于相马的伯乐,不是没有道理。
三、坚持客观标准,避免主观片面
审稿的原则首先是要坚持客观标准,不要受审稿人的爱好、著作者的地位或其他关系等的干扰。只有坚持客观标准,才能做到公正,才能把好关。审稿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可根据个人的爱好来取舍书稿。
审稿的目的是选择好的书稿,这就要求编辑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敏锐的判断能力。对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这种判断可能容易作出,而对自己不太熟悉的内容或不太喜爱的风格,往往容易产生偏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深入研究,仔细斟酌,反复比较,不要轻易否定。
第二,不可认人不认稿。
一般来说,名家的作品质量较高,写作态度是严谨的,一些老作者、名作者的书稿采用率也高。每个出版社确实有这样一支著作者队伍。但是并不见得他们写的每个作品都是高质量的,都是完美无缺的。
书稿是作者个人独立完成的劳动成果,集体的劳动成果也是靠个人去总结,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诸如著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深度,著作者的习惯与好恶,或创作过程中情绪的变化,等等,都可能影响书稿的质量。
我们要认稿,不要认人,合乎标准的就用,不合乎标准的就退,绝不可迷信、盲目崇拜。要站得高一点,要站在对社会、对读者负责的高度把好每一部书稿的关。
第三,不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作者。
编辑审稿必须深入到书稿中去,熟悉书稿的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意见。但是由于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不同,掌握的资料和实践的局限性,对书稿的某些意见,编辑同著作者可能有分歧。
作为编辑首先要虚心倾听著作者的意见,平等地同著作者商量,互相切磋,取得共识,绝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强加于人。至于语言和艺术等问题,更应尊重著作者的意见和风格。在学术上一定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艺术上要做到“百花齐放”。只有这样,出版事业才能繁荣,社会才能进步。
四、意见客观具体,切忌模棱两可
编辑审稿首先要看懂稿件,不可敷衍了事,似懂非懂,若以这样的态度去审稿,是非常危险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稿或书中所有的内容编辑都能看得懂,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如此快速,一些专业性强的书稿,看不懂也不奇怪。这就要求编辑要多思多问,或请专家外审。弄懂以后,再提出处理意见,否则会闹出大笑话或铸成大错。
其次,编辑审稿要认真负责,不可马马虎虎,敷衍搪塞。拿到书稿后一目十行,翻个大概而已,认为还有复审、终审最后把关,于是写上几句空洞抽象或模棱两可的意见,别人看后无所适从。
初审是审稿的基础,是编辑的职责,关系甚大,一定要持严肃负责的态度。审稿后要提出言之有理的见解,取舍要有充分的理由;退回修改的稿件要有具体而详尽的意见。把不好关,分辨不出书稿的好坏,是编辑的失职,或者是尚未达到编辑的任职资格。
五、审稿编辑应具有的素质
审稿是整个编辑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书稿的取舍、质量的优化等重大问题。因此审稿编辑,特别是复审编辑(一般由副编审担任)和终审编辑(一般由编审担任)的素质要求较高。
第一,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
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它能帮助我们看问题时站得高、看得远,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会停留在表面现象及假象上。并要熟悉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应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政治敏锐感。
第二,知识要又博又专。
博是编辑课题中应有之义,即所谓编辑是杂家。广博的知识是编辑长期积累的职业优势,因为编辑不可能总是审某一学科的书稿,而是要接触许多相关专业的书稿。为了工作的需要,还要经常学习许多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哲学的、经济的诸方面的知识。日积月累,审稿时才能运用自如。
要进一步提高编辑水平,当好一名审稿编辑,不仅要博,也要专。要在博的基础上求专,因为编辑要对书稿作出正确评价,提出优化质量的意见,没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是很难胜任的。兼有博与专的编辑才能真正称得上编辑家。
第三,要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逻辑知识。
在编辑工作中,逻辑知识应用范围极广。编辑工作这个环节都要用逻辑,处理各类稿件要用逻辑,特别是审稿过程更离不开逻辑。我们要通过自己合乎逻辑的思维去分析书稿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审读我们不太熟悉的专业书稿,更有必要利用逻辑这个工具来分析书稿的内容。譬如书稿的观点、材料、结构、表述等等是否合乎逻辑。这些问题对科技和社科类书稿显得尤为重要。
而文学作品,一般主要是靠形象思维写成的,但并非仅靠形象思维,也要用逻辑思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结合在一起的。著名老作家冰心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最近我看到一首诗,开始是‘繁星闪烁,明月高悬’,结尾是‘红霞满天,碧空万里’。既然是‘明月高悬’,哪里会有‘繁星闪烁’呢?又是‘红霞满天’,又是‘碧空万里’,叫人信哪一个呢?”这里揭露出的自相矛盾,颇具代表性。如果编辑掌握了逻辑知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