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之内,“de”基本用法若使用错误也属于文字性差错,“同一错字重复出现……全书最多计4分”。“de”的问题看似小问题,却是无法忽视的问题,也是编校工作人员的基本功之一。
而在其基本用法以外,有些句式中的“de”常常引发争论,或者并无争论但比较陌生。因此试分析之,仅供编校工作中作参考。
一、副词+de+形容词
书稿中,每当看到这样的句子,总是会令人纠结。如:
✪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de幸福!
✪ 夜是如此de静谧。
✪ 老人家还像青年一样de矫健。
✪ 天渐渐de冷了。
【分析】
在这样的句式中,“幸福、静谧、矫健、冷”都是形容词充当谓语,那么“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写‘地’”(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所以其前面的“de”用“地”。也就是说,这类“副词+de+形容词”(包括指示代词“如此”、形容词“一样”充当副词成分)的句式中,重点在于后面的形容词充当句子的谓语,而前面成分与其在表意上是粘连的,用“地”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也表意无误。
另外,在这样的句式中,其中的“de”其实都可以省略,并不会影响语意和句式,反而表意更为简洁明了,还能少去对于“de”的纠结。
▷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地幸福! |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 夜是如此地静谧。 | 夜是如此静谧。
▷ 老人家还像青年一样地矫健。 | 老人家还像青年一样矫健。
▷ 天渐渐地冷了。 | 天渐渐冷了。
二、de+名动词
诸如调查、研究、解释、支持、帮助、考虑、安排、准备等词,在词性分类上虽然归属为动词,“可是也跟一般动词的性质不同,带着明显的名词性”(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那么在具体的句子中,根据语意和词性搭配,决定该词是用作名词还是动词。名词前用“的”,动词前用“地”。如:
例1:愉快的/地学习,是每一个孩子的向往。
例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原始公社的瓦解而产生
例3:要合理地安排和使用劳动力
【分析】
例1如果为强调学习的性质是愉快的,则“学习”应作为名词,前面用“的”;如强调学习的过程是愉快的,则“学习”应作为动词,前面用“地”(刘峻豪《“的”“地”有别》)。所以是根据语意需要,决定句中的名动词的词性,从而决定用“的”或“地”。
例2中“发展、出现、瓦解”在句中都用作了名词,因为其前面修饰它们的成分分别为“生产力、剩余产品、原始公社”,这几个名词性成分无法用来修饰动词(少数名词性成分可以修饰动词,如“科学地论证”“形式主义地看问题”),从而决定了“发展、出现、瓦解”只能用作名词而不能用作动词,那么名词前面用“的”。
同样的,例3中“安排、使用”在句中都用作了动词,因为其后面有宾语成分“劳动力”,这就决定了“安排、使用”不能用作名词,那么动词前面用“地”。
三、拟声词+de
拟声词是虚词,初始接触其时可能会让人有点蒙。但面对拟声词时,其实还是看其后的成分即可,遵照“的+名词成分”“地+动词成分”。如:
例4:孩子们噼噼啪啪地鼓起掌来。
例5:噼啪的枪声
例6:嗖的一个箭步
例7:哗啦啦地响
【分析】
例4和例7,拟声词“噼噼啪啪”“哗啦啦”后面分别是动词性成分“鼓(掌)”“响”,因此用“地”。例5和例6的拟声词“噼啪”“嗖”后面分别是名词性成分“箭步”和“枪声”,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例6,其名词性成分为“一个箭步”,中心词是名词“箭步”,中心词前面用了数量词“一个”修饰,但仅用于修饰中心词,并没有划开来句子的表意层次,所以总的还是名词性成分,因此用“的”。
同样,如果整个成分是动词性的,动词中心词前也有其他成分(副词性成分)修饰,但没有划开来句子的表意层次,那么也还是用“地”,如“孩子们噼噼啪啪地陆续鼓起掌来”。
但如果划开来了句子表意层次,那么还是看紧跟拟声词后的成分性质,如:“他嗖的一个箭步冲了过去。”其中,“嗖”后面的成分是“一个箭步”,为一个表意层次,再后面的表意层次是“冲了过去”,因此这里用“的”;换言之,这种情况的“的”后面,可以加逗号停顿,即表明句子的层次被划开来了:“他嗖的一个箭步,冲了过去。”
四、“形容词+de”在句子中
这样的句式是指,“形容词+de”后面是动词性成分,或者后面没有成分,句子结束了。这样的句式,应当根据句式决定用哪个“de”。如:
例8:他昏昏沉沉de睡了过去。
【分析】
例8中,这样的句式没有停顿,“昏昏沉沉”和后面的“睡”是语意粘连的。虽然“昏昏沉沉”是形容词词性,但这里用作副词,修饰动词“睡”,因此动词前用“地”。该例句应为:“他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例9:他昏昏沉沉de,睡了过去。
【分析】
例9中,句式中间出现了停顿,逗号将一句话分层了两个语意层次,使得“昏昏沉沉”明确作为形容词,形成了“形容词+的”的表意结构(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因此用“的”;而后面“睡了过去”则成为了第二个表意层次,这时的“睡”与前面的成分在表意上不粘连。该例句应为:“他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
五、“de”的语意省略与倒置句式
“de”的语意省略句式,在表意上主要是因为有前文,或者是不会引起歧义的常识性语意“可以意会”(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如:
例10:我的笔忘带了,借你的使使
例11:去参观的在门口集合
【分析】
例10中,“你的”后面省略的内容是前面提到的“笔”,因此省略后也是表意明确的。而例11中虽然没有前文,但是从常识方面来讲,“去参观的”一般就是指“人”;或者这样的句子基于整篇语境,语意也完全可以让人意会。
因此例10这样的省略句式也并不会引起歧义,可以说是“的”字语意省略的常见句式之一。
例12:渐渐地,我遗忘了那一段令人悲伤的往事。
例13:相反的,我却总是难以忘怀那一段往事。
【分析】
例12中,“渐渐地”是从句中倒装出来前置的:“我渐渐地遗忘了那一段令人悲伤的往事。”从表意方面来看,是为突出“遗忘”的过程——“渐渐地”,用的是“地”。
而例13中,同样是句式前部的成分,“相反的”却不是从句中倒装前置的,因为无论放在后半句哪个位置都无法融入,语意都不粘连;这里的“的”其实是省略表达,可以按“意会”来理解为“相反的情况是”“相反的结果是”“相反的状态是”等,因而用“的”。
六、固定搭配
“de”的常见固定搭配,主要有“是……的”“的……比……的”“真的”“总的来说”,还有“不由得”“没的说”“有的是”等。
(1)“是……的”
如:这房子是木头的 | 这批货是新出厂的 | 这本书是他前年写的 | 我是不会开这种拖拉机的 | 他的手艺是很高明的
【分析】
在“是……的”的句式结构中,往往“是”可以省略(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而“的”不能省略。如:“这房子木头的”,“木头的”表事物属性。“这批货新出厂的”,“新出厂的”表事物状态。“这本书他前年写的”,“写的”,“动词+的”结构。“我不会开这种拖拉机的““他的手艺很高明的”,“的”在陈述句结尾可表示语气。
但是,如果省略“的”则会造成表意错误或不完整,如:“这房子是木头”,表意错误。“这本书是他前年写”,表意不完整。“他的手艺是很高明”,也是造成表意不完整,给人感觉是下半句没说出来:“他的手艺是很高明,但……”
(2)“的……比……的”
如:我们的老师比你们的老师年纪大些 | 我的妈妈比你的漂亮 | 他的热情比年轻人还高 | 今天的风比昨天更大了
【分析】
“的……比……的”句式是比较句式,一般来说“比”的前后成分须性质相同,或用“的”字省略表达,如:“我们的老师比你们的老师年纪大些”“我的妈妈比你的漂亮”,“我们的老师”“我的妈妈”分别对比于“你们的老师”“你的(妈妈)”。
但事实上,“比”后面的成分,在不会产生歧义的情况下,“可有省略”(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如:“他的热情比年轻人还高”“今天的风比昨天更大了”,后面分别省略了“的(热情)”“的(风)”,但很显然这样的表达不会有歧义,因为“年轻人”“昨天”因事物属性不同,自然地无法与前面的事物进行比较,而凭意会完全可以准确理解语意。
但是,如果会产生歧义则不能省略,如:“我们的老师比你们的老师年纪大些”,若后面省略了“的老师”则句子变为“我们的老师比你们年纪大些”,“我们的老师”与“你们”因属性还是相同的,在年纪上依然可以形成对比,那么就与原来的语意不同了;“我的妈妈比你的漂亮”也是如此,若省略了“的”变为“我的妈妈比你漂亮”,语意也完全变了——所以这样的情况就不能省略“的”的部分。
(3)“真的”“似的”“总的来说” “不由得”“没的说”“有的是”等,这些词语是固定搭配,形成了稳定的结构,已成为习惯用词或短语。
【分析】
“真的”“似的”都是固定的习惯用词,直接搭配动词谓语,不作“真地”“似地”:“谁知他真的去了。”“她真的是不肯休息。”“捷报连珠似的传来。”“他流星赶月似的奔向渡口。”“他像一个木偶似的靠在墙上出神。”同时,“似的”常与“像/如同”等连用,组成“像/如同……似的”结构。
“总的来说”:总的来说,“总的来说”是固定短语,常用在句首,用作表达结论的引领语。也作“总起来说”。不作“总地来说”。
“不由得”意为“不容”或“不禁”,已收录为词条,后面可直接加短句如“不由得你不信”,也可以直接加动词如“不由得掉下眼泪来”。不作“不由地”。
“没的说”“有的是”等也都是结构稳定的惯用词,直接使用即可。“没的说”又作“没说的”,如“这小伙子既能干又积极,真是没说的/没的说。”“有的是”意思是强调很多,如“立功的机会有的是”“我们老家那里有的是煤炭”。不作“没地说”“有得是”。
(4)“多de是”和“有的是”,“没de吃”和“没的说”:
常常会遇到“多de是”和“没de吃”这样的表达,应该用哪个“de”呢,如“机会多de是”“只能看看,没de吃”?
【分析】
“多de是”应和“有的是”一样写作“多的是”。首先排除“地”。其次“得”是补语结构,如果“说得是”用“得”,这里“是”为形容词表示“对的”意思,“说得是”表示“说得对”;如果“他说的是另外一件事”,“说的”为“动词+的”结构,和“是”为不粘连的语意层次。
而“多的是”,在结构上“形容词+的”类似“动词+的”,在意思上和“有的是”一样也是表示“很多”,可以看作是倒装表达,“机会多的是”即为“多的是机会”。
“有de吃”也是同样,在语意和结构上排除“地、得”,类同于“没的说/没说的”,也可看作倒装式的表达,意为“没吃的”。那么“只能看看,没的吃”即为“只能看看,没吃的(份儿)”。
该句式可类推:“有的看,没的吃”,即“有看的(份儿),没吃的(份儿)”。还可类推:“现在贪图舒服,以后遭罪有的你受”,即“现在贪图舒服,以后遭罪有你受的(罪)”。
七、“挺、够、怪、会+的”和“把、瞧、给、让+得”
不同的词性成分修饰“de”,表意不同,所以决定了句子结构不同,从而用不同的“de”。如:
例14:心里挺高兴的 | 他会冷静的
例15:看把你美得!| 瞧你说得!
【分析】
例14,“挺、够、怪、会”等副词或助动词+形容词,后用“的”(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都是围绕形容词表意。有时没有这样的副词或助动词,表意也完整,即为“形容词+的”的句式,但可能语意会发生变化,如:“他冷静的”,可理解为评价某人的性格,或者在某种场合的表现;而“他会冷静的”,则语意为他的心理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
例15,“把、瞧、给、让”等动词+名词(一般为人或物作为主语)+形容词,后用“得”,是一种补语被省略的句式,“‘得’后的话不说出来,有‘无法形容’的意味”(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但如果这样的句式后面有其他成分,比如名词性成分,就改变了原来的补语句式,其中“de”根据语意和结构就不再用“得”,如:“瞧他高兴的劲儿!”“听听他说的都是什么话儿!”
综上,“de”的用法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其实已成熟。然而语言的表达是灵活多变的,在一些涉及“de”的句式中,乍看似乎难以确定如何使用“de”,但只要按着语意和句式做语法分析,总能找到合情合理的处置方式。所以,不必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