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质检
把关教辅图书质量:校对的5条防线
发布时间:2021-01-05

       

       教辅图书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多年来一直占据很大的图书市场份额。然而,琳琅满目的产品背后,很多教辅图书的编校质量令人堪忧。近些年,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工匠精神”,各行各业也在不遗余力地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而教辅编辑的“工匠精神”该如何体现?

       笔者认为,其“工匠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编校各环节中容易忽视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能够做到合理处理和有效把控,二是对细节之处的态度和策略。

       笔者结合多年来学科教辅编辑工作的经验,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如何通过对编校环节中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的把控,来提高教辅图书的编校质量。

 

 细节把好教材关,辅助编辑清源工作

 

       教辅图书是课堂学习的辅助工具,是教材的延伸。因此,熟悉和核对教材是编校工作中相当重要的环节。

       有人认为核对教材只是编辑加工阶段的工作,其实不然,任何一个环节在遇到问题时都有必要核对教材。

       尤其是一校环节,校对人员要担起二次核对教材的工作,完善和补充编辑阶段的“清源”工作。这样安排有以下原因:(以英语学科为例)

       其一,熟悉教材在词汇拼写与语言使用方面遵循的风格,不同版本教材中词汇的拼写方式与词汇含义各有差异。

       如:英式英语中centre,colour,同样的单词在美式英语的拼法是center,color。因此,熟悉和核对教材可避免稿件中存在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单词拼写的混搭。

       其二,熟悉和核对教材中的单元话题、重点词汇、语法功能等知识结构有助于校对人员明确单元重/难点、单元话题,使其在编校过程中及时发现稿件中与所学单元不相符的知识点、话题、语法点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证教辅书与教材的同步性,同时也可避免稿件中出现内容超纲等重大问题。

       “清源”工作的完善,为后续多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扫清了第一道障碍,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环节。

 

细节二:做好对编辑人员处理质疑的有效把控

 

       校对核对编辑处理质疑这项工作,没有规范的操作流程,但该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对稿件质量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一名业务能力出色的校对人员,往往会花时间确认自己之前所提的质疑经编辑人员之手是否处理到位。

       即便如此,该环节仍旧容易在整个编校工作中被忽视。有的校对人员只对稿件提出质疑,而对于质疑是否处理到位毫不在意,其认为核对质疑问题不属于当前校次工作范畴,而把该项工作交由下一校次处理。

       殊不知,这一细小环节可能会给后期工作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某个校次校对提出的质疑,编辑未处理到位,而校对也未进行核对,这个问题就很可能会遗留到后期,给成书质量造成隐患。

       那么,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呢?这就要求校对人员记录好自己对稿件的质疑,并对本校次编辑处理的质疑进行确认,核实编辑对质疑的处理是否到位,如有异议需再次与责编沟通,直至本校次质疑妥善处理为止。

       原则上说,此项工作在每个校次都有必要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这个环节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此,在这里强调这一点,目的是希望校对人员在工作中不要忽略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对自己经手的每本稿件负责。

 

细节三:高效排查重复讲解内容

 

       教辅图书知识点琐碎,题目繁多,排查重复内容总让人头疼不已,往往耗时耗力,效果却也不尽如人意。对于重复内容的排查,建议采用索引查重法。

       索引查重法主要用于对前后知识点讲解重复以及综合题型重复的排查。该方法简单高效,校对人员只需将各知识点或题目的首句话,及相应页码输入excel表格中,然后按照字母顺序排列,便可通过排列后的顺序找出重复内容,从而有效避免了人工排查不彻底的情况。合理运用索引排查法对提高校对质量及速度有所帮助。

 

细节四:保证材料和数据的真实性

 

       稿件中经常会出现引用的材料及各种数据。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的信息来源于网络。互联网信息量空前巨大,查询起来也很方便,因此很多编校人员在遇到问题时就会上网寻找答案。

       通过互联网的便捷提高工作效率是好事,但处理获取信息时一定要仔细斟酌,对无法确定或心存疑虑的材料或数据要多方求证、严格把关,保证信息的来源可靠,数据准确。

       造成材料和数据有偏差的情况有以下两种:

       一是材料及数据来源不可靠。

       比如,一本稿件中引用网上一段介绍阿炳生平的材料中提到,阿炳流传于世的作品有五首,分别是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

       然而在查阅一些权威资料后发现,实际上其留下来的作品一共有六首。材料中遗漏了琵琶曲《昭君出塞》。很多网上对阿炳的介绍都有此错误。

       二是材料及数据的时效性不强。

       比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2020128日人民日报官宣,珠穆朗玛峰长高了,其最新高度为8848.86米。然而,在近期看的一篇文章中,我发现有关材料的描述中仍然使用的是其原高度(8844.43米),像这种旧数据不更新的现象在网上也十分多见。

 

细节五:把好校对净后——核红

 

       很多人认为核红没什么技术含量,工作中往往不重视核红环节。实际上,由于录排人员漏改及错改等原因造成的差错不在少数。校对人员若是没有核红的经验,则有可能放过一些人为造成的差错,给后续工作增加难度。以下是核红时常见的几类需要特别留意的情况:

        一、内容错改。

       此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录排员操作失误或编校人员字迹潦草造成的。比如,应将字改为,却错改为。核红时若未发现此差错,则有可能在成书中被读者发现,让人诟病。

       二、改红位置跑偏。

       录排人员通过查找修改时,容易误改到别的地方,而真正画红的地方没有改正,而且误改的地方不易察觉,直接影响稿件的质量。在核红时,当我们发现该改而未改的字符,就应该搜检上下左右相邻字符有无错改,尤其是检查与应改处前后的字一样的地方。这种操作能有效避免改排位置跑偏造成的人为差错。

       三、改红后自动生成格式差错。

       改红导致的转行、动版等问题屡见不鲜,除了核对转行及动版处的内容有无问题之外,还要特别留意是否影响目录、索引等相关页码的变动。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略。

       除上述几点以外,对于核红中大量的修改内容,以及涉及答案改动的地方,有必要在核红时多进行一次校对,确保修改内容万无一失。 由此可见,核红环节不容马虎。

       因为前期各个环节的劳动成果都叠加在了核红样中,特别是最后环节的核红,就成了消灭差错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该防线被突破,则遗留的差错就会出现在成书中,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出现质量事故。

       在笔者看来,上文所提及的五处细节皆为编校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作为一名教辅图书编校人员,短时间内面对大量的校对任务如同家常便饭。既要保证出书时间,还要兼顾内文质量,有时实在是疲于应付,有纰漏在所难免。

       然而,客观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不是图书质量不高的借口,更不应该成为校对差错的挡箭牌。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灵活地运用编校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技巧,掌握高效、完善的编校方法,使得编校工作精益求精,进而保证编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出版周期,这才是工匠精神核心的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