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 曹培红
汉语词汇有时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可能会大相径庭。
《河南日报》2020年7月14日一篇报道开头说,
“村里正搞‘志智双扶’积分兑换大会,喧嚣的锣鼓声中,记者扯着嗓子……”,
这里写的分明是喜庆气氛,但“喧嚣”的意思是叫嚣、喧嚷,或声音杂乱、不清静,隐含的感情色彩是不耐烦的,细究起来,“喧嚣”一词用在这样的喜庆气氛下就有点不协调了。
而且“嚣”似乎天生就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好”字,与之搭配的是诸如“嚣张”“叫嚣”之类的词。如果把“喧嚣”换成意思为“喧哗热闹”的“喧闹”一词,“气氛”顷刻间就热烈起来了。
日常的文字中,有很多因为“想当然”而可能犯下的错。
一、疫情报道“少安毋躁”
在疫情报道中,仍有文章在说
“为了更好地防控疫情,还是稍安勿躁”,
“稍安勿躁”四个字错了俩,还有经常错成仨的:稍安勿燥。

人民日报海外版前总编辑詹国枢在其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就用了错俩字的“稍安勿躁”,并且在回复网友质疑时认为两种写法皆可,且“稍安勿躁”写法更普遍且更易理解,而“少安毋躁”虽有来源,“但用者日少矣”。
詹国枢的话定然说出了众多人“想当然”的固执,因为从字面看,“稍安勿躁”每一个字都合情。但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等当下权威的工具书上都只有“少安毋躁”而无“稍安勿躁”,词典改不改那是将来的事情,也不是我们能管得了的,面对讲求规范的出版工作,目前必须服从。
二、是“家具”不是“家俱”
受“想象力丰富”的广告影响,人们常常把“家具”写成“家俱”“傢俱”,仿佛带个“亻”旁才是人用的,而用五笔、拼音输入法,“家俱”竟然也是可选词甚至是首选词。其实,“家具”就是个中性化的物件,不需要“人性化”,加偏旁“亻”才是狗尾续貂。
三、山东“菏泽”的独特性
山东菏泽以牡丹花闻名于世,看到“菏泽”二字就容易联想到花,进而想到荷花,于是随手错成“荷泽”。
生活中时常见到与水有关的地名,“菏泽”带“氵”旁,如同河南“临颍”、安徽“颍上”都是临水而建之地,左边都是“水”而不是“禾”;至于“荷花”为啥生在水中不带“氵”、“荷兰”靠近大海不带“氵”而都带“亻”,目前尚无法考证古人造字、造词之依据——看官且记住,只有地名“菏泽”带“氵”,其他都是“亻”就是了,如荷尔蒙、荷包蛋,包括念第四声的荷枪实弹、载荷等。
四、“凇”与“淞”大不同
“雾凇”上的“水”是要少一点的。“凇”是水汽、云雾、雨露的凝结物或冻结物,“雾凇”“雨凇”的“凇”容易错写作“淞”。“淞”平常只用于地名,如淞江(吴淞江)、吴淞口。这跟“菏”只用于地名的“菏泽”如出一辙。
五、 “竿”“杆”“秆”,偏旁即材质
鱼竿,巧夺天工的鲁班怕也难用木头(木杆)做得又细又长又结实,它也不是用高粱秆(秸秆)做的,最初应当是用竹子做的。生在农村的人都知道,砍一根竹子绑一根线挖几条蚯蚓就能钓一天鱼。
眼下的钓鱼竿早已“进化”成碳纤维材料了,但“钓竿”仍然是那个“怀旧”的竹竿。“竿”“杆”“秆”仨字,偏旁即材质,用处亦固定。“竿”即竹竿,所组词组与原料竹子有关,“钓鱼竿”“立竿见影”固定搭配最常见。
“杆”是指细长的棍状物,“秆”是指某些植物的茎,“杆”是木本的而“秆”是禾本的,这样理解就不会把“秸秆”“麦秆”“油菜秆”中的“秆”错成“杆”了。
六、“震撼人心”是外力
“震撼”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吧,想来定与“心”有关,于是就“想当然”地错成“震憾人心”。但这里要用“撼”,是个动词,强调外力作用的结果,也是心灵或思想上抽象的“震”动,而不是有规律的连续的往复“振”动。
这里的“撼”相当于英文里的及物动词,后面要跟宾语,或者用于被动结构,如“受到震撼”。“憾”的意思则是失望、不满足,用于“遗憾”“憾事”等搭配中,是个名词化的形容词,用于动词时也相当于英文中的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跟宾语,如“他很遗憾”。
七、“宏大”“弘大”与“洪大”,哪个是李鬼
“宏大”用在规模巨大、志向宏伟等方面,组词如“规模宏大”“志向宏大”;“洪大”则是指声音或具体的情状,与水有关,或者情状如洪水,如“水势洪大”“钟声洪大”。“弘大”一词根本就不存在,是错搭。
“弘扬”与“宏扬”:两个词目前都能用,“弘扬”为首选。“宏扬”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虽以小括号放在“弘扬”后,说明属非推荐词形,但在“宏”字义项下仍有单列词条“宏扬”,说明这个词还没有被彻底淘汰。
近日学习强国平台上引起热议的《答题争上游》栏目屡次出现这两个词让二选一,答案认定的是“弘扬”,笔者认为出题不够严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处理这个词条时未做到保持前后一致]
八、“黄粱美梦”与饭有关
“黄粱美梦”说的是黄粱饭而不是屋梁,很容易“想当然”认为一人躺在屋梁上做美梦,于是就容易错作“黄梁美梦”。“黄粱梦”“黄粱美梦”成语典故,说的是邯郸一位书生赶考住店,梦里子孙满堂荣华富贵,可醒来,店主的黄粱饭还没做熟还得挨饿……后人把“黄粱美梦”作为成语,比喻沉湎于不切实际的梦想中,也指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这个词跟吃的“黄粱”有关,而跟“屋梁”“桥梁”无关。
九、老子姓“蓝”儿子姓“兰”的怪现象
有一种蔬菜名叫西蓝花,十之八九的场合会被错写作“西兰花”。这也难怪,当下多数人习惯于把“橘子”错写作“桔子”,更有很多老年人把“蓝天白云”仍错写成“兰天白云”,这多是“二简字”惹的祸。
1964年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将“蘭”简化为“兰”,一直使用下来;而1977年发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又将“蓝、篮”简化为“兰”,这样就乱套了,“兰天白云”应运而生,直到1986年国务院明令废止“二简字”,“兰”才不再代替“蓝、篮”。
但拨乱反正并不能阻止谬种流传,“兰球”代替“篮球”、“兰天”代替“蓝天”扎根在一些人心中并流传下来,甚至很多姓“蓝”的畲族人已“简化”为姓“兰”,便有了老子姓“蓝”儿子姓“兰”的怪现象。
而从植物学角度看,“蓝”和“兰”根本就是不同的品种,“兰草(兰花)”属观赏性植物,“蓝草”可制颜料靛蓝,强调的是一种颜色。西蓝花不是用来观赏的,且其颜色恰似靛蓝的深蓝绿色。
想要减少、避免“想当然”造成的差错,首要的是明白字词的准确义项,在使用词语的时候停顿下来多琢磨一番,则大多能够做到。

比如,“笑眯眯”要表现在眼睛上才是真诚的,而不需要体现在嘴上,所以“笑眯眯”不能写作“笑咪咪”;“寒暄”虽然是唠嗑、说话,得用嘴,但偏偏人家闲扯的是天气冷暖内容,没办法,口字旁的“喧”不能用于“寒暄”;“慵懒”总不会出错吧?
在政治性评论文章涉及“庸懒散奢”说法时,如果把“庸”换成“慵”就一用一个错了,“庸”“懒”“散”“奢”是要反对的“机关病”的四种表现,一字一义,“庸”是平庸,“懒”是懒散,而“慵懒”只代表一个概念。
“位”固然是量词,可用于人数,但要说“那位犯罪嫌疑人”“我们两位来商量一下”就不合适了。因为“位”用作量词时含有敬意,对“犯罪嫌疑人”是不需要敬意的;而自称又要用谦词,说“我们”就不适合用“位”。故而前述例子要改成“那名犯罪嫌疑人”“我们两人来商量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