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课堂
编校质量不合格,编辑如何精准申辩?
发布时间:2020-09-17

作者丨许龙桃,浙江文艺出版社

       

       一个时期以来,以开展图书编校质检为主要抓手的出版业调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彰显了出版业自身净化、自我改革的勇气和担当,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书质量,也锻炼了出版队伍。

       质检专家队伍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到位、准确、有见地、有分量的专家意见对培养出版人才,提高图书质量产生了积极效应。

       各级质检机构也很好地执行了初审—复审—申辩—终审等程序,采信有理有据的申辩意见,保证了结果认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现实中,有些申辩意见还写得不到位,表述不专业,依据不靠谱,可以说,加强申辩的有效性显得尤为紧要。

       申辩要精准,有两大要义:一是精,精确,直指问题核心;二是准,准确,有理有据,不狡不诡。本文所说的申辩方法,更多的是指申辩依据,加之本文着眼于“精准”,基本从一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不代表只能或只应如此申辩。

 

1.申辩要用标准文本

 

       标准文本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行政管理部门正式文件等。由于有的质检者对标准的掌握程度不一,导致对标准的理解和适用产生偏差,进而出现误判。我们要熟知标准内容,用相应的文本来申辩,收效方可立竿见影。

       【例1】《十万个为什么》的拼音拼写为shiwan ge weishenme

       【质检】不符合国标,十万的拼音应分写。

       【申辩】按照《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GB/T 3259—1992)所述的“‘’‘亿与前面的十位以上的数,分写原则及具体示例,十万应分写。按照《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2012)所述的“‘’‘亿与前面的十位以上的数,分写,当前面的数词为时,也可连写原则,十万可连写。

       【例2】一本书名比较长的书,书脊没有写译者信息。

       【质检】认为不规范,判错扣分。

       【申辩】《图书和其它出版物的书脊规则》(GB/T 11668—1989)在3. 1. 1. 2部分规定:一般图书书脊上应设计主书名和出版者名称(或图案标志),如果版面允许,还应加上著者或译者姓名,也可加上副书名和其它内容。由此可见,在版面不允许的情况下,译者信息不加是有依据的。

 

2.申辩应用权威辞书

 

       有的质检对辞书,特别是《现代汉语词典》的使用有“过”和“不及”两个问题。

       关于申辩,一是要利用权威辞书的具体表述来迅速实现争议的平定。当然,我们并不是迷信权威辞书,而是认为它们经受了一代代读者的检验和一辈辈学者的打磨,信服力很高。

       二要利用多种辞书申辩。《现汉》是一部主要反映当代语用的中型词典,有自己的收词原则,一些历史小说、文史散文就用了很多现代汉语以外的词,如“作准”“旅次”等,这些词可通过《汉语大词典》等查证,做出解释。同时,我们也要注意2002年开始试行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的异形词的申辩问题。虽然其中的有些异形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有收录,但是该表试行后,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继续使用异形词则是不规范的(引文问题另当别论),此时不能用《汉语大词典》收有该词来申辩。

       【例3】农历九月初一日。

       【质检】农历表达一般不加

       【申辩】《现汉》正旦条有农历正月初一日中秋条有农历八月十五日

       【例4】长上有过,不可直辩,姑且隐嘿,事后徐徐细禀。

       【质检】隐嘿费解。

       【申辩】《汉语大词典》收隐嘿,释义为:沉默不语。并有书证。

 

3.申辩要善用语料库

 

       这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语料库可以作为申辩的支撑,二是用什么样的语料库。

       语料库是对某一语用事实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可以反映某一用法的分布情况。如果语料库中某一用法的量,大或者比较大,那么否定这一用法就可能不恰当。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分辨,有些错误的形式,其语料反而比正确的形式的语料多,这涉及如何辩证使用语料库的问题。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杂记》中说:“通不通是个约定俗成的问题,多数人都这样说,就算是通。”语料库就有助于判断某一用法是否是多数人在说。

       在编校质检申辩中,可以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即常说的北大CCL语料库,也可以用读秀学术搜索(暂算作语料库)。当然,还有很多语料库可供查询使用,并不仅限于此二者。

       【例5】一瞬不瞬地看着她。

       【质检】一瞬不瞬词义不明,有生造之嫌,并计错扣分。

       【申辩】第一,词义清晰。不瞬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解释为不眨眼一瞬形容极短的时间,一瞬不瞬即表达眼睛一点儿都不眨一下义。第二,语料库有支撑。以一瞬不瞬为关键词检索,读秀学术搜索显示有4904条,可见用例不在少数,不应轻易否定这一用法。

       【例6】鞋子湿答答的,穿上不舒服。

       【质检】要改湿答答湿嗒嗒

       【申辩】湿答答”“湿嗒嗒”“湿哒哒在北大CCL语料库中的用例分别有920条,在读秀学术搜索中的用例分别有46091411414条。可见,湿答答的用例远大于其他二者。再有,《现汉》收词羞答答,因此,不应认为湿答答为误。

 

4.申辩可用权威语言学著作

 

       质检偏误高发地带是语法问题,原因之一是有的质检者掌握的语法规则陈旧,没有与语言研究做到同频共振,因此,用权威语言学著作中的表述来申辩则更具说服力,更有分量。

       【例7】他到书店买了本书,顺便见了个人。

       【质检】改为他到书店买了一本书,顺便见了一个人

       【申辩】陆俭明在《语言研究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说道:现代汉语里··结构在使用中,有时数词可以省去不说。

       【例8】新的标准没有颁布前,我们仍然要谨慎对待这类问题。

       【质检】逻辑差错,删没有,或改

       【申辩】第一,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提纲》中把好不=好、差点儿没=差点儿、难免不=难免、小心=小心别、怀疑……=怀疑、除非……=除非不、没……以前=……以前叫作否定作用的模糊化,认为有些词语的否定形式跟肯定形式是一个意思。第二,沈家煊先生在《糅合截搭》一文中就同类句子在新的规范没有公布之前,……”说道:有人指出这是个病句,要么说在新的规范没有公布时,要么说在新的规范公布之前。其实这一句正是这两种说法的糅合。好些类似的糅合已经被大家所接受,例如出于意料之外出于意料于意料之外的糅合,除了这件事之外除了这件事这件事之外的糅合。由此可见,不宜判这类句子为错句。

 

5.申辩可借用经典文献

 

       经典文献主要指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马克思主义著作等。经典文献的写作、出版水准相对来说较高,说法可靠,质量有保障,以此为佐证,往往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实现精准申辩。当然,经典文本也存在错误疏漏,但这是次要的,主要方面还是有极高的可信度和可参考性的。

       【例9】按着市场的需要和企业的条件组织生产,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质检】改按着按照,并计错扣分。

       【申辩】

       1)按着市场需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94页。)

       2)按着支付的序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57页。)

       3)按着艺术标准来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9页。)

       4)按着一定的次序走……(《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1页。) 

       【例10】美国政府还命令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我解放台湾,美国事实上控制台湾,将其作为干扰中国的基地。

       【质检】美国从来没有控制过台湾说法有误,并判错扣分。

       【申辩】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376—377页写道:事实上,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被美国控制,如果整个朝鲜也被它占领,中国就会处于美国势力南北夹击的态势下,而它随时可以找到借口对中国进犯,中国的国家安全从根本上就失去了保障。

 

结语

 

       第一,我们拥护对图书进行抽样公正、态度理性、认定科学的编校质检。每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出版人都不会拒绝和否定编校质检,同时更希望编校质检准确反映问题、结论权威专业,对具体编辑出版业务有指导、有促进,能够为出版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助益。编辑和质检不是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图书质量保障环节上分工不同的主体,编辑和质检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第二,无论初检、复检、终审,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认知局限,这是难以避免和不应苛责的。正因为如此,申辩要平和、要理性。尽管有的质检专家把“对的”说成“错的”,颠倒了是非,申辩的人要证明对的为什么对,费时费力,或者把有争议的问题说清楚,颇为不易,有些甚至超出了出版工作范畴,心中有怨也在情理之中,但写申辩意见时还是应该体现出更高的素质,以理服人。同时,复检、终审在审阅申辩意见时也应体现出更高的专家素养——是非分明,实事求是,闻过则喜,宽严有度。有的申辩意见虽然言辞不谦,但确实在理,就应放行。古人讲,止谤莫如自修。前辈语言大师吕叔湘等也曾有过“质检失误”,但善纳信言,闻过则喜,及时检讨,不断修正自己的学术认知,体现出了大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这提出了质检专家素养构成的课题,留待另文详述。

       第三,不赞成矮化自我的申辩意见。出版人要有风骨,要有担当,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在选题策划中,体现在编、审、校、检中,体现在图书营销中,也体现在质检申辩中。有的申辩意见书的行文一味地矮化自己,甚至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渴求专家高抬贵手,生怕不这样做,专家看了会不高兴,会不采纳自己的申辩意见。这不是正常的出版行业生态。另外,如果担负文化传播、文明传承、文脉传续重任的出版人都要靠“低三下四”来讨论图书是非对错问题,很难想象这样的出版人能给社会、给读者提供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产品。这也说明了出版行业在编校质检申辩问题上应更加重视,做到精准申辩、理性申辩。

       作者说明丨本文原刊发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717日第61版,由于报纸容量有限,发表时为删节版。文章发表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志江老师等专门致电,给予了鼓励和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张大同、侯文富、石铁农、范中华和黄金武等老师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思路。根据诸位老师的意见,笔者对原文略作修改。在此,特致谢意。修改后的稿件于2018724日授权木铎书声使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