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质检
镇志书稿编校的细节处理与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2024-09-19

盛世修典,志载盛世。镇志的编纂对于记述乡镇发展历程、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镇志由于涉及面非常广,且地域特色浓厚,在行文著述时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琐碎问题,因之如何编校镇志是编辑亟需掌握的一门技能。














2024年4月初,木铎书声公众号已刊登了一篇关于镇村志稿件的编校体会,其中提及的诸多案例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故而在其基础之上,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将在编校过程中思考的一些问题及处理方式进行汇总,形成此文,以飨读者,其中若有谬误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关于“新中国”“解放后”等词语的使用


拿到镇志,先看凡例。在凡例中,编委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新中国”,相应地可简称新中国成立前、后;当地解放后,一般简称“解放后”。需要注意的是,当地的解放时间与新中国成立时间并不一致。关于这个问题,已有老师在木铎书声公众号发文进行了说明,不再赘述。


尽管行业里出现了一些的“禁用词”和“慎用词”(真假未辨),但编辑要分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尽量避免在出版物中出现“某老红军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种话来。因此在镇志的编校过程中,我认为使用新中国成立前、后,解放后等表述更符合文风,未作改动。



年号纪年法的使用


镇志的第一部分,一般要从当地的历史沿革讲起,而在讲述历史沿革的过程中,难免会使用年号纪年,比如康熙十四年(1675),这里面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01

格式不统一。

根据《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第五版),非公元纪年一律用汉字数字。……行文中,非公元纪年后应括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公元纪年。例如,清咸丰十年(1860)。但是文中出现多种格式,比如年号纪年用阿拉伯数字,年号纪年后括注的公元纪年有的有“年”字,有的则没有,格式非常混乱,统一起来费时费力。

02

括号中的公元纪年错误。

这点需要重点提醒读者,镇志编委会编纂的材料大多是从别的县志或者统计资料上腾挪过来的,里面的差错非常多,需要一个一个查询。比如康熙二年,文中标注有1662年和1663年两个年份,前后相差1年,很明显在提醒编辑其中有一个必然错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离谱的错误,直接写错公元纪年,比如民国二十二年(1943),需要编辑仔细核对。如自己会计算,则通过计算可得出答案;如不能计算,则需要在网上查询。籍合网首页提供纪年换算功能,输入年号可查询具体的年份或者输入具体的年份可查询对应的年号纪年,如下图所示。

640.jpg

03

年号纪年重复。

尽管凡例中说同一节内出现同一年号,一般只在首次出现时括注,但是在编辑过程中发现文中多处出现同一处年号纪年,且每次都括注。以及出现“康熙十四年(1675)……,十五年(1676)……,十六年(1677)……。”这种表述,过于啰嗦,不够简洁。加之重复出现的某某年间,比如康熙年间(1662—1722),频繁标注,可能会引起读者阅读不便,因此需要在编辑过程,删除掉累赘的成分。



涉及少数民族暴乱的表述


该镇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互相争夺的边关重镇,因此在军事一卷出现了不少关于少数民族暴乱的表述。在这个问题上,编辑要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策观念,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较高的政治辨别力,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


《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因此在对于此问题的处理上,不能出现与少数民族暴乱相关的表述,可以通过字词的调整来修改或者进行删减,以免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



两处数字用法的表述




(1)文中多次出现了这种表述“1970年代”,第一次看到时我改为了“20世纪70年代”,还有一个助理编辑将其改为了“19世纪70年代”,换算的过程中怎么还丢了100年呢?


这个问题恰好在编校群中也有讨论,有老师发了一张语文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解读》第23页的内容,里面写道:

“这种形式明显借鉴了英文中的年代表达形式(比如“1980年代”在英文中的写法是“1980s”),突出了当今社会强调编码效率原则的时代特点,在这种背景下,表达年代时人们就更多地采用了四位阿拉伯数字形式,……”


这段文字犹如醍醐灌顶,使我瞬间明白原来这种写法早已存在,差点以不误为误了。还有老师说:

“……在1980后面加年代,大概率不会出错。即使出错,也不至于错到差距1个世纪,转换越少,错误越少。”

对此我深以为是。


刚好社里开展出版物数字用法的培训会,在会上我提出了这个问题,结果校对部主任的回答又使我改变了想法。她说道: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解读》和《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第五版)一样,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质检时的申辩理由,还是要以国标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为准。因此本着能规避掉的错误都提前规避掉,这样即使前期的工作做起来麻烦,总比质检的时候被提出质疑解释不清楚好一些。”

然后我又默默改回去了……





(2)还有一个问题就是“20世纪70年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20世纪七十年代、二十世纪70年代”哪个对?哪个错?


这个问题也涉及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在数字形式的选用这一节提道:

“如果表达计量或编号所需要用到的数字个数不多,选择汉字数字还是阿拉伯数字在书写的简洁性和辨识的清晰性两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时,两种形式均可使用。”

其中举例就有20世纪80年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此这两种形式都是正确的。不过后面还补了一句,在同一场合出现的数字,应遵循

“同类别同形式”原则来选择数字的书写形式。如果两数字的表达功能类别相同或者两数字在上下文中所处的层级相同,应选用相同的形式。反之,如果两数字的表达功能不同,或所处层级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形式。”

那么根据这个标准,“20世纪七十年代、二十世纪70年代”不推荐大家使用。



图片的使用


镇志中涉及许多图片,然而在编辑校对的过程中发现,图片可能涉及的错误有如下几种:

01

图题的位置和名称不对。

图题一般置于图片的正下方,不能随便调整。图题与图片不相符,比如图片是当地某一公司,而图题使用当地人对于该公司的简称,而不是该公司名称的全称,需要更改为公司的全称。

02

图文不一致。

在介绍某一人物时,配有图片,然而图中人物的席卡名字和本人的名字并不一致,出现错别字,应该及时更换或者修改图片。

03

图片质量问题。

当地的地图,尤其是镇或村的图片,分辨率过低,导致图片不清晰,以及图片中出现的村名和镇志中的村名不对应,应该及时修改图片。

04

图片版权问题。

介绍乡镇文化时,选用的字画图片右下角存在水印,可能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应该先确定版权,再进行图片处理;如不确定,应该及时更换。



表    格


表格是图书内容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镇志中的许多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相比文字,确实清晰明了地阐释了许多问题。但是表格中存在问题较多,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01

表格位置不对。

表格与上下文没有关系,属于无中生有。需要将其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或者进行删除。

02

表题不统一。

一节内容里面的表题,一会儿是某某镇(公社),一会儿是某某公社(镇、乡),都说明的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但是表题不统一。还有表题涉及的时间前后颠倒,比如某某镇1990年和1982年人口普查对照表,把1990年放在1982年前面,还是按照时间顺序前后排列比较合适。

03

复式表头不对。

表格在排版之后,出现表头和表身的数据不对应,形成错行,需要编辑重点关注。

04

有些表格单位存疑。

如某某镇民国时期的物价,货币单位为“元”,似乎应该为“银元”。以及1953年我国物价单位标注为“旧币元”。众所周知,自1948年发行人民币以来,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币单位并没有变化过,这里标注“旧币元”实属多余。

05

表格数据不全。

表格中出现大量数据不全现象,表格中有“缺失”“空格”“—”“-”等多种表示方式,应统一格式为一字线。“一”符号表示没有数据,同时对于表格中没有数据的内容应该酌情删除,而不是只出现项目名字,而没有内容。

06

续表。

由于镇志中表格内容丰富,尤其涉及人口、职务、经济等,一个页码往往不能放下整个表格,需要分为几个页码。因此在跨页的时候,续表必须加排表头,同时表格上方应该标注“续表”字样,位置在表格右上角。实际行文中,有些表格加了,有些表格未加,未能形成统一。


一部镇志从项目立项到最终出版,期间经历了太多曲折。从镇志编纂工作启动会到推进会,再到研讨会,其中凝结着当地镇委镇政府、编委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一部镇志就是一部学术著作,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所以当这样一部饱含乡土情怀的镇志交到编辑手中的时候,不由得感觉到了责任所在。我想,编辑只有精心打磨作品,推出精品良志,才能更好地发挥镇志“存史、育人、资政”的职能,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 张孟

编辑| 夏国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