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质检
引号内外、括号内外、破折号前后、省略号前后和分隔号前后的标点如何处理?
发布时间:2018-08-27

一.引号内外

1.行文中表示引用的引号内外的标点应如何处理?

       答:判断表示引用的引号内外的标点如何使用有三个参考标准:是否完整;是否独立;是否位于句子停顿处。

       据此,理论上会产生以下八种情况:

       (1)引文不完整,独立,位于停顿处。此时引号内无点号,引号外有点号。 如: 

        ①他提醒美国说,“别忘了美国只是在1941年才参战的,而在这之前,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在苏联的腹地便已出现毛病”。

       (2)引文完整,独立,位于停顿处。此时引号内有点号,引号外无点号。如:

        ②俗话说:“墙头一根草,风吹两边倒。”用这句话来形容此辈,是再恰当也没有了。

       (3)引文不完整,独立,非位于停顿处。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存在,因为既然是独立使用,则一定处于句子停顿处。

       (4)引文完整,独立,非位于停顿处。这种情况实际上也不存在。

       (5)引文不完整,不独立,位于停顿处。此时引号内无点号,引号外有点号。如:

       ③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6)引文完整,不独立,位于停顿处。此时引号内无点号(问号、叹号保留),引号外有点号。如:

       ④他们忘记了或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为自己总是比别人高明。

       (7)引文不完整,不独立,非位于停顿处。此时引号内、外均无点号。如:

        ⑤李白的诗中有“白发三千丈”这样精辟的句子。 ,以为自己总是比别人高明。

       (8)引文完整,不独立,非位于停顿处。此时引号内无点号(问号、叹号保留),引号外无点号。如:

        ⑥“小波,别闹啦!”是个命令句。

       ⑦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凝聚人心,催人奋进,是胜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法宝。

2.为何当引文完整时,不论是否独立使用,都要保留句末的问号和叹号?

       答:由于句末点号中的问号和叹号往往表示强烈的感情,如果去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意的表达,因而当引文完整时,不论是否独立使用,都应当保留句末的问号和叹号。

二.括号内外

1.行文中括号内的点号应如何处理?

       答:括号内点号的用法可以分为句内括号内点号和句外括号内点号两种。

       (1)句内括号中的文句末尾通常不使用句号。如:

       ①科技协作合同(包括科研、试制、成果推广、技术转让等)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的计划签订。

       有时句内括号中不止一个句子,行文中间已经用到了句号,其末尾仍可不用任何点号。如:

       ②可是,“可持续”(顺便提一句,“可持续”中的“可”似乎可以去掉,去掉了,更顺口。把“sustainable develop- ment”译为“可持续发展”是直译不是意译)终究只是回答了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

       根据表达的需要,句内括号的文句末尾可以使用问号和叹号。如:

       ③如果不采取(但应如何采取呢?)十分具体的控制措施,中国大量出口商品就可能引起敏感的反应。

       ④接着,这位作者指出在热带殖民地内,年利润往往和总资本相等(真可谓一本万利了!),而黑人的生命总是被残酷地牺牲了。

       (2)句外括号中的文句末尾可以使用问号和叹号。是否使用句号,应根据括号内文句的结构来决定:如果括号中的内容较复杂,文句较长,则末尾应使用句号;如果括号里的内容是词语,不是句子,末尾不用句号。如:

       ⑤他们带着的这些东西,已经是他们对产的全部了,不是因为锅里等着米去煮饭,他们未必就肯送进当铺,永远不能再见面。(他们当了以后永远不能取赎,这也许就是当下当铺营业没有利益的一个原因吧?)

       ⑥同年,他还完成了几首独唱曲、十一首卡农、一首钢琴协奏曲和三首钢琴三重奏。(一年之内创作这么多乐曲,这种艺术创造力是令我们啧啧赞叹的!)

       ⑦不能把夏朝看做奴隶国家已经完全成立,只能看做原始公社正在向奴隶制国家过渡。在过渡期中,国家也就不知不觉地发达起来了。(龙山文化遗址里,也有俯身葬,俯身者很可能就是奴隶。)

       ⑧问:你对你不喜欢的领导是什么态度?答:感情上疏远,组织上服从。(笑)
2.行文中括号外的点号应如何处理?

       答:括号外点号的用法可以分为句内括号外点号和句外括号外点号两种。

       (1)句内括号外的点号是否使用取决于句内括号所处的位置。如果句内括号处于句子停顿处,其后应当使用点号,反之则不使用。如:

       ①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对于我来说,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吸引力。

       ②由于这种推断尚未经过实践的考验,我们只能把它作为假设(或假说)提出来。 

       (2)句外括号外通常不再使用点号。如:

       ③人际交往的过程主要地就是使用语词来传达语词意义的过程。(严格来说,这里的“语词”应为语词指号。)

3.当句内括号内已经保留了点号,而括号还处于句子停顿处时,括号外是否仍应使用点号?

       答:应当使用。句内括号中行文末尾的点号,不表示括号外的文句的语气或停顿。因此,括号外是否使用点号,并不受括号内行文标点的影响,应该按照括号外的文句的语气或停顿使用点号。如:

       创作《废都》前就已经成名的贾平凹,是浩浩荡荡东征的“陕军”两大帅之一(另一位是《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在大陆也算得上是一个“重量级”作家了。

三.破折号前后

1.破折号之前需不需要用标点?

       答:一般来说,破折号的前面是不用标点的,因为破折号本身有语音停顿的作用。

       《语法修辞讲话》也说过,破折号的作用是“断”。当我们读到破折号时,语音上自然停顿,所以省略它前面的点号不会影响意义的理解。

       但是破折号在标示话题转换或者是在总结上文时,前面可以加上句内点号或句末点号,其中以句末点号更常见。

       因为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破折号前面大多是完整的句子,加上句末点号,更能显示出前面句子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如:

       ①“今天好热啊!——你作业做完了吗?”小王回过头来说。

       ②让全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彻底摆脱饥饿和贫困。——这就是我的人生理想。

2.破折号之后需不需要用标点?

       答:破折号之后通常也不加任何标点符号,但由于表达意义的需要,可以在破折号之后加问号或者叹号。其中又分两种情况: 

       (1)在疑问句中,当破折号用在最后一个词后面表示声音的停顿或延长时,破折号后面必须加上问号,来同一般陈述句相区别。如:

       ①“怎么是你——?”她瞪大眼睛说。

       (2)在感叹句中,破折号用在最后一个词后面表示声音的延长,同时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在破折号之后加叹号。如:

       ②“我要回家啦——!”弟弟兴奋地喊。

四.省略号前后

1.省略号前可以用点号吗?

       答:省略号前一般不使用点号,但有两种情况除外。

       (1)省略号之前不用点号就无法表明结构关系或会引起歧义时。如:

       ①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但是在这两种主观主义中,现在在我们党内还是教条主义更为严重。”

       ②《齐民要术》中说:“白杨,……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终不屈挠。”

       (2)省略号之前的句子表示强烈语气,句末使用问号或叹号时,应保留句末点号。如:

       ③想起这些,我就觉得一辈子都对不起你。你对俺梁家的好处,我感激不尽!……

       ④“这好极!他,——怎样?……”

2.省略号后可以用点号吗?

       答:省略号之后一般也不使用点号。但以下情况除外:

       (1)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语气或感情,省略号之后可以使用叹号或问号。如:

       ①你这样干,未免太……!

       (2)省略号后有停顿,为了清楚地标明上下文的结构关系,应当在省略号后面使用点号。如:

       ②动物界的规矩简直比人类还多,野骆驼、野猪、狼、黄羊……,直至塔里木兔、跳鼠,都是各行其路,决不混淆。

       (3)在特定的格式下表示特定虚缺时,省略号之后可以使用点号。如:

       ③既然……,就……

       ④即使……,也……

五.分隔号前后

分隔号前后的标点应如何处理?

       答:根据需要,紧贴着分隔号的前后可以用标号,通常不用点号。 如: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特殊情况下,为不影响意义的准确表达,可以使用问号、叹号、冒号等点号。如:

       ②是你在欢唱?/是我在欢唱?/是“他”在欢唱?/是火在欢唱?/欢唱在歌唱!/欢唱在欢唱!

       ③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   教育部  |   中国出版协会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